[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期刊订阅  |  投稿须知  |  联系我们  |  English
 

1999年创刊
ISSN 1671-6604
CN 32-1655/C
 

期刊在线阅读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文章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版权信息  
主管单位: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江苏大学
主  编:梅 强
编辑出版:《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编辑部
电  话:0511-84446186
地  址:江苏省镇江市学府路
              301号江苏大学杂志社
邮  编:212013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 24卷 4期
刊出日期:2022-07-30

教育学研究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研究
产业经济研究
农业农村论坛
环境资源与能源法治·双碳目标法治实践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研究
1 黄祖辉,张淑萍
中国共同富裕发展的时代背景与“提低”路径
共同富裕是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是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迫切需要。共同富裕的核心要义是全体人民共富的渐进实现过程,是建立在高质量发展基础之上的包容性共富。当前共同富裕发展的重点之一是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使之能够进入中等收入群体之列,促进形成橄榄型收入结构。在我国农村,低收入群体“提低”的路径主要包括:产业发展促就业增收、乡村存量资源激活增收、“赋能”“赋权”根源化解低收入群体。
2022 Vol. 24 (4): 1-7 [摘要] ( 50 ) [HTML 1KB] [PDF 1061KB] ( 643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8 孟凡东,田园,孟成全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多重属性与科学内涵
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内涵是新时代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实践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的核心内容。廓清其存在的多重属性,有助于科学界定其概念内涵。“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在共有的中华文明历史中形成的一个中国式的拥有共同命运的文明有机整体,即以共同历史共同文明为基石、以共同利益为根本、以命运与共为本质、以共有文化为核心、以共同的政治认同为保障,在共同的社会关系中以共同价值为基础构成的文明性的真正共同体。这一有机整体具有三个层次的内在统一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国式的命运共同体与历史共同体、文化共同体、政治共同体的统一;是中国式的真正共同体与国家共同体、民族共同体、国民共同体的统一;是中国式的文明共同体与真正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价值共同体的统一,三者共同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丰富的结构性内涵。
2022 Vol. 24 (4): 8-22 [摘要] ( 35 ) [HTML 1KB] [PDF 1060KB] ( 636 )
23 胡兆义
从问题澄清到理论共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理思考
当前,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研究还比较薄弱,需要在澄清相关问题的基础上达成理论共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大的理论原创性,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话语体系的根本所在。正确认识中华民族与各民族的逻辑关系,准确认知中华民族是一个有机统一体;正确区分同化与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和美好生活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追求;正确看待民族内部事务的适用范围,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正确理解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有利于明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正确方向,进而汇集各方力量,有针对性地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创新和实践路径。
2022 Vol. 24 (4): 23-34 [摘要] ( 37 ) [HTML 1KB] [PDF 1042KB] ( 486 )
农业农村论坛
35 朱红根,单慧,沈煜,张利民,周焱
数字素养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意愿及行为的影响研究
在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背景下,垃圾分类对于缓解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压力、推进乡村振兴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苏南农村地区的微观调查数据,运用有序Probit模型并进一步使用工具变量、倾向得分匹配法控制内生性,系统考察了农户数字素养对生活垃圾分类意愿与分类行为的影响,并探讨了数字素养对分类意愿与分类行为差异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农户数字素养水平总体偏低,生活垃圾分类意愿较高,且高于分类行为。数字素养不仅显著提升了农户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意愿,还促进了农户积极践行垃圾分类行为。而且,提升数字素养水平有助于缩小农户垃圾分类意愿与分类行为之间的差异。
2022 Vol. 24 (4): 35-53 [摘要] ( 47 ) [HTML 1KB] [PDF 1096KB] ( 574 )
54 贾亚娟,赵敏娟
环境污染感知对农村居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意愿的影响 ——兼论责任意识的中介效应
农村居民是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关键主体,其源头分类意愿关系着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成效,关系着“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的成败。本研究基于1 374份陕西农村居民的微观调查数据,实证分析环境污染感知对农村居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意愿的直接贡献,进一步探究环境污染感知通过责任意识对农村居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意愿的间接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环境污染感知显著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垃圾源头分类意愿;环境污染感知正向促进农村居民的环境责任意识;责任意识在居民环境污染感知和源头分类意愿之间的中介效应得以验证,而且责任意识的中介效应比例为38.50%;政治身份显著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垃圾源头意愿,受教育年限及政治身份均显著增强农村居民的环境责任意识。因此,为进一步强化农村居民的环境保护责任意识,提高其分类意愿,需要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提升农村居民对生活垃圾混合填埋、焚烧等传统处理方式深层次弊端与不足的认识,增强农村居民对生活垃圾不分类的隐性与长期不良影响的感知能力,从而有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2022 Vol. 24 (4): 54-65 [摘要] ( 45 ) [HTML 1KB] [PDF 1261KB] ( 445 )
环境资源与能源法治·双碳目标法治实践
66 郑少华,张翰林
论双碳目标的法治进路#br# ——以气候变化诉讼为视角
我国作为碳排放大国尚未专门立法用以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有学者主张将中国的大气污染公益诉讼转化为气候变化诉讼,但这恰恰混淆了两种制度间的差异,也是气候变化诉讼在我国如何确立所面临的挑战基点。在解决温室气体能否被视为污染物而加以管控的核心问题之后,通过制定专门的《应对气候变化法》提供法律依据,形成“软硬法共治”的模式,再通过构建预防性救济体系,减少与现有环境公益诉讼制度间可能出现的抵牾情形,以司法实践促进国家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与法律,为我国气候变化诉讼的发展寻求进路的同时保障双碳目标的实现。
2022 Vol. 24 (4): 66-79 [摘要] ( 68 ) [HTML 1KB] [PDF 1079KB] ( 528 )
80 宋丽容
“双碳”目标下消耗臭氧层物质与温室气体协同管控的法治路径
消耗臭氧层物质和作为温室气体的氢氟碳化物的协同管控,以科学认知为基础,以效率价值为导向,是国际社会的共同选择,也是我国高效实现“双碳”目标的必要方式。在物质协同管控的规范中,应以生态环境一体化为整体遵循,在全过程管控的模式上,运用多种规制工具,构建全面、高效的物质协同管控规范框架。在协同管控的实践中,应注重政府监管效能与效果的提升、企业自治的推进和公众参与的深化,促进两种物质协同管控的顺畅运行。
2022 Vol. 24 (4): 80-91 [摘要] ( 44 ) [HTML 1KB] [PDF 1049KB] ( 478 )
教育学研究
92 安相丞,陈蓉晖
问责视角下我国师德失范问题处理现状的质性分析与提升策略研究——基于387个师德失范问题通报案例
师德失范问题是师德师风建设进程中亟须铲除的痼疾,处理师德失范问题的本质是对未履行师德责任教师的责任追究。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方法,基于问责视角,从问责主体、问责客体、问责情形、问责程序、问责方式5个维度对我国387项师德失范问题通报案例进行全面梳理和深入分析,了解师德失范问题处理的现实样态,并据此提出提升策略:克服“刮风式、运动式”工作方法,推进问责常态化;丰富“单一化、垂直化”问责路径,促进问责主体多元化;细化“一般性、普遍性”的问责情形,提升针对性与可操作性;构建高渗透、强衔接的配套机制,保障师德失范问责效能的发挥。
2022 Vol. 24 (4): 92-103 [摘要] ( 46 ) [HTML 1KB] [PDF 1433KB] ( 494 )
104 肖建国,李雨豪
地方高校研究生“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路径研究
当前,世界各国的竞争日益聚焦到人才问题上,如何进行有效的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研究生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效果不仅关系着研究生个体及其家庭的福祉,也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地方高校是研究生人才培养的主力军,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努力方向。地方高校研究生“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从目标培养、过程管理、人文教育、思政工作四个维度建构模块,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其现实价值与实践路径,从而更好地助力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2022 Vol. 24 (4): 104-113 [摘要] ( 47 ) [HTML 1KB] [PDF 1019KB] ( 537 )
产业经济研究
114 黄妍, Mark Irvin C.Celis,王国栋
产业集群协同创新赋能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以绿色食品产业集群为例
本研究在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外部可观测特征关系模型的基础上,基于淮安、宿迁、徐州地区880家绿色食品产业集群成员企业的调查数据,评价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对成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赋能效应,诊断制约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企业深度参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赋能效果好;企业不具备协同创新条件,无协同创新实质活动,赋能效果差。在制约企业参与协同创新的主要因素中,资金最为关键。在技术层面需要加快推动绿色食品技术研发,在机制层面上需要以企业为创新主体,“产—学—研”“校—政—企”深度融合,完善成果转化、攻坚激励、要素保障等机制。
2022 Vol. 24 (4): 114-124 [摘要] ( 62 ) [HTML 1KB] [PDF 1149KB] ( 479 )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微信公众号

 
 

通知公告

 
· 我刊在第七届高校社科学术期刊质量检查与评估活动中喜获佳绩
· 喜报:《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再次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
· 我刊两篇文章入选首届江苏“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
· 我刊获江苏省委宣传部优秀社科栏目资助
·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栏征稿启事
·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栏征稿启事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商团结进步与社会发展—— 第二届南方民族与社会发展论坛在镇江召开
· 本刊网站以及在线投稿系统试运行,欢迎投稿
                  更多 
 

下载中心

 
·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投稿论文样板
· 中图分类号
 

友情链接

 
· 中国知网
· 万方数据库
·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网
· 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
· 中图分类号
                  更多 
 

版权所有 © 2012《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