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期刊订阅  |  投稿须知  |  联系我们  |  English
 

1999年创刊
ISSN 1671-6604
CN 32-1655/C
 

期刊在线阅读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文章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版权信息  
主管单位: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江苏大学
主  编:梅 强
编辑出版:《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编辑部
电  话:0511-84446186
地  址:江苏省镇江市学府路
              301号江苏大学杂志社
邮  编:212013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 11卷 4期
刊出日期:2009-07-30

名家论坛
文学研究
语言学研究
法学研究
政治学研究
赛珍珠专题研究
艺术学研究
经济学、管理学研究
   
名家论坛
1 南帆
文化的意义及其三种关系
在汉语和英语世界之中,文化的内涵都具有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人们可能在多种视野中理解、使用这个概念。由于侧重点不同,出现了文化的多种划分,但这只是视角的差异以及划分的细致程度不同而已。但是.我们至少可以确认文化的以下几个特征:文化常常表现为特定的符号体系,这是人类脱离自然的标志之一;文化表达了一定的意义,包含了一定的价值判断;得到了普遍认可的意义和判断形成了社会规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这些意义和判断会发生改变,因而文化体现了人们与环境相互适应的方式。在此基础上,文化的功能可以简单地归结为:教育人,培养人,把一个自然人改造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文化发展到今天,其教化功能已经极其全面,甚至构成了文化空间,不同的文化空间形成了多样的文化体系,因此,世界的文化是多元的。多元的世界文化要求我们处理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关系。
2009 Vol. 11 (4): 1-10 [摘要] ( 705 ) [HTML 1KB] [PDF 0KB] ( 448 )
政治学研究
11 储东涛
从国际视角提升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二战结束以来的五六十年中,人类围绕着“发展”问题进行了不懈探索,发展观不断演变: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第一代发展观”可以概括为“发展=经济增长”;经过改善的“第二代发展观”可以概括为“发展=经济增长+社会变革”;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步形成的“第三代发展观”可以概括为“发展: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以人为中心+可持续发展”;世纪之交的当代前沿发展观则是“以自由看待发展”。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并不是对国外发展经验的简单承续,而是既有借鉴又有创新。党的十七大报告的精辟概括使科学发展观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在国际发展理念中融进了更加科学的内涵,提升了其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这种提升集中体现在“三个创新”上:第一,创新“发展是发展中国家的第一要务”;第二,创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第三,创新“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
2009 Vol. 11 (4): 11-16 [摘要] ( 678 ) [HTML 1KB] [PDF 0KB] ( 428 )
17 马耀鹏
马克思与诺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研究中的融通
理论界过去在马克思制度理论与诺斯制度理论的比较中,侧重二者的差异研究,往往把二者对立起来。实际上,尽管他们研究主题的差异决定二者的侧重点不同,但是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研究视野出发,可以发现二者在方法论和研究基础上存在着融通的必要性。第一,研究方法论融通的必要性。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变迁研究中,马克思和诺斯都注重制度分析方法、历史分析方法和现实分析方法。第二,研究基础融通的必要性。产权、国家和意识形态是诺斯制度理论的3块基石,而马克思的分析框架之所以在详细描述长期变迁的各种现存理论中最有说服力,正是因为它包括了制度、产权、国家和意识形态。马克思着重分析社会基本制度和经济发展的宏观性、长期性,诺斯着重研究在现存制度前提下的制度、组织结构及其效率问题,补充和完善了马克思制度变迁理论的实证性分析框架.使制度变迁理论更接近现实。
2009 Vol. 11 (4): 17-22 [摘要] ( 678 ) [HTML 1KB] [PDF 0KB] ( 451 )
法学研究
23 姜涛
追寻理性的刑法变革
刑事法治之下,刑法变革既是根据犯罪结构及其变化趋势的立法强制性、法定化的过程,又是民众根据自身的传统、利益、价值观等,选择和创造的民主化、认同化的结果。而要构建一种强制化、法定化、民主化、认同化的刑法制度,刑法变革必须满足以下基本条件:准确反映特定社会的犯罪结构及其发展趋势;真实反映不同群体的各种现实利益关系;充分反映民众共同的价值观;取得刑法文化上的正当性。而此,正是人类追求刑法变革的应有理性。
2009 Vol. 11 (4): 23-28 [摘要] ( 772 ) [HTML 1KB] [PDF 0KB] ( 438 )
29 周国强
社区矫正中的社会力量参与
社区矫正是以社区为基础而展开的矫正罪犯的新的行刑模式和制度,社会力量参与罪犯矫正是社区矫正的题中应有之义。社会力量作为罪犯矫正的“第三领域”具有其参与的优势。以民间组织为载体,以社会志愿者为中坚,社会力量循着行为规训、心理矫治、就业接纳和网络构建四大路径介入罪犯的社区矫正。
2009 Vol. 11 (4): 29-34 [摘要] ( 1162 ) [HTML 1KB] [PDF 0KB] ( 427 )
35 赵国华
中外刑事和解实践之概要比较
刑事和解是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率先建立起来的一项新型刑事司法制度。近年来我国一些地方司法实务部门对刑事和解进行了积极探索,在实践发展中形成了自身特点。对中外刑事和解实践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更好地构建我国刑事和解制度。中外刑事和解实践操作既有相同之处,也体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主要表现为实践基础上的差异和实践操作上的不同。我国刑事和解实践模式宜采用人民调解模式。
2009 Vol. 11 (4): 35-40 [摘要] ( 777 ) [HTML 1KB] [PDF 0KB] ( 450 )
赛珍珠专题研究
41 张春蕾
文化际会中女性世界的裂变——对赛珍珠作品中女性形象的一种解读
兼具中西方文化背景的赛珍珠,常常以双重文化视角审视笔下的女性形象,她尤其关注中西方文化交汇中的女性命运。这些女性或在两种文化交锋中遭到毁灭;或背弃传统文化,完全拜倒在西方文化的脚下;或在两种文化的对照中完成精神的涅榘和新生;或成为中西两种文化沟通的桥梁。作品对不同女性命运的展现反映了赛珍珠文化立场的嬗变。
2009 Vol. 11 (4): 41-45 [摘要] ( 689 ) [HTML 1KB] [PDF 0KB] ( 448 )
46 张志强 李世英
赛珍珠著译中的“杂合”现象探析
只要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文化的接触,就会产生有意或无意的“杂合”现象。赛珍珠的著作与译作都具有明显的“杂合”特征,其著译中的“杂合”,多数是其有意所为,目的是要让西方读者注意到世界上其他文化的存在、彰显中国语言文化特色,因此,“杂合”理论对于赛珍珠的著作与译作具有较强的解释力。赛珍珠著译的成功,对于我们更好地对外传播中国文化、进一步做好文学批评及文学翻译等工作,都有较大的启迪意义。
2009 Vol. 11 (4): 46-49 [摘要] ( 763 ) [HTML 1KB] [PDF 0KB] ( 463 )
50 徐剑平 梁金花
文学翻译中审美的“陌生化”取向——以赛珍珠英译《水浒传》为例
文学翻译中审美的“陌生化”取向要求译者避免将文本归化为译入语读者所熟知或显而易见的形式,而是采用异化的手段将源语文本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保留下来。赛珍珠的《水浒传》英译本采用了能够保留异国情调的异化或“陌生化”翻译手段,从而使译入语读者不断有新的发现;或者说译本通过延长审美时间和增加感觉难度而增强了读者的审美快感,并最终使其在观察世界的原初感受中化习见为新奇。
2009 Vol. 11 (4): 50-53 [摘要] ( 718 ) [HTML 1KB] [PDF 0KB] ( 459 )
文学研究
54 徐翠先
古代箴体文探析
箴是一种古老的文体,产生于西周初年。这种文体成立的基础是所谓“官箴王阙”,是古代政治文化发展的产物。箴的标准文本是从周初流传下来的《虞人之箴》。从那时以来到晚清,除战国时期一度“委绝”,代不乏作者。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箴体文由官箴发展为私箴,进而出现君箴。箴本是使用范围很小的应用文体,但从汉代扬雄开始,经六朝而至唐代,著名的箴体作品,大多出于文学家之手,他们往往把文学方法用于箴文写作,遂使箴体文获得浓厚的文学性,足有可观者。
2009 Vol. 11 (4): 54-59 [摘要] ( 852 ) [HTML 1KB] [PDF 0KB] ( 489 )
60 汪靖洋
《凉州词》抒情主人公的有限视点与首句异文问题
唐诗《凉州词》首句异文久辩难决,是由于诗篇抒情人及其视点问题,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黄河远上”句,清人吴乔按作品中人物(抒情人)的有限视点质疑“何得为景”,而不少评论者则按诗篇作者的全知视点为之辩护。其实,《凉州词》的抒情主人公是作品中前来边塞访问的旅客(作者化身),作者是以旅客的有限视点写景抒情的。因此,首句所描写的应是“黄沙远上”,而非争辩中的“黄河远上”或“黄沙直上”。而“黄河远上”论者影响较大的“征人”说和“倒望”说,以及在美感、意境和环境等问题上的一些辩词,皆有值得商榷之处。
2009 Vol. 11 (4): 60-64 [摘要] ( 1178 ) [HTML 1KB] [PDF 0KB] ( 462 )
语言学研究
65 王保田, 梁作丽
新时期汉语新词语剖析
词语作为人类文化生活的载体,体现着时代的特征,最能反映生活的变迁。时代的多元化加速了词语的推陈出新。我们论述了《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列出的171条新词语的组成、传播渠道、来源等方面的特点。这些新词语折射出来的社会现象、政治面貌、经济发展等显示了新理念在百姓生活中的渗透。
2009 Vol. 11 (4): 65-68 [摘要] ( 828 ) [HTML 1KB] [PDF 0KB] ( 464 )
69 唐敏
副词“还”的“反预期”语用功能及“反预期”的义源追溯
副词“还”义项繁多,其中有些义项在特定语境中表达“反预期”的语用功能,也就是说,“还”所嵌入的句子传达“与预期相反”的话语信息,“反预期”体现的是说话人的立场、观点或态度,所以“反预期”的“还”具有主观性。根据“反预期”功能实现条件,我们发现以下6类义项和用法的“还”具有反预期语用功能:用于转折复句中、用于“比”字句、用在褒义形容词前表主观评价、用在“X还VP呢,别彤不用影何况Y”和“还VP/NP呢”两种句式中、作为一种语气词、“持续义”的“还”不负载句子重音时。“还”从动词虚化为副词,副词又主观化,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其“意象-图式”结构保持不变,也就是说,其源义仍然滞留于副词“还”.正是源义滞留使得副词“还”具有反预期的语用功能。
2009 Vol. 11 (4): 69-73 [摘要] ( 806 ) [HTML 1KB] [PDF 0KB] ( 464 )
艺术学研究
74 何志国
印度佛像初传中国的阶段性与各阶段的传承性
汉晋佛像的发展可划分为3个阶段,各阶段的主要特征分别是:东汉中期施无畏印、袒右肩和通肩衣并存,东汉晚期施无畏印、通肩衣,吴晋时期禅定印、通肩衣。上述特征反映了印度早期佛像不同时期粉本的传入,体现了初传中国佛像的阶段性差异。同时,汉晋佛像仪轨特征在各阶段还存在传承性关系。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现的吴晋佛像与康僧会“设像行道”等记载,在地域和时间上都可以相对应。长江上游地区佛像来源缺乏记载,但佛像出现最早,且第一、二阶段佛像特征变化与印度初期佛像发展趋势同步,暗示此地存在畅通的佛像传播途径。
2009 Vol. 11 (4): 74-79 [摘要] ( 844 ) [HTML 1KB] [PDF 0KB] ( 457 )
80 朱喆
非物质社会设计特征刍议
随着非物质社会的来临,信息的普及标志着社会的需求方式已经从“硬件需求”转变为“软件需求”,促使人们对非物质社会的思考与探讨与日俱增。设计观念和背景都发生了转变,设计走向“艺术与科学的边缘”。非物质社会设计更加注重“非物”的客观性和重要性,以设计终端的需求为己任,产生新的设计标准和设计特点。非物质社会设计本身呈现出设计伊始的多目的化与普遍化,设计过程的虚拟化与灵活化,设计理念的人性化,设计功能的超级化,设计形式的艺术化,设计消费的多样化以及设计保障的服务化等特征。
2009 Vol. 11 (4): 80-83 [摘要] ( 861 ) [HTML 1KB] [PDF 0KB] ( 431 )
经济学、管理学研究
84 耿修林
抽样规模确定的目标及影响因素
在从总体抽取样本的过程中,抽取多大规模的样本比较合适,这在抽样方案设计之时就必须要给出明确的规定。样本容量确定的目标体现在:一要保证应有的抽样估计精度和检验效率;二要提高对抽样估计结果的概率把握程度;三要尽可能减小机会损失和调查费用。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在确定抽样规模时需要系统地兼顾调查对象内部的变异程度、总体分布是否确知、概率把握程度的要求、样本抽取的实现方式、数据的测量水准等因素。
2009 Vol. 11 (4): 84-87 [摘要] ( 1354 ) [HTML 1KB] [PDF 0KB] ( 416 )
88 陈勇星, 秦秋英, 李由胜
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技术选择策略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不强,基础条件也比较薄弱,研究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技术选择策略对中小企业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通过对核心技术创新与非核心技术创新、高新技术创新与中间技术创新、原始技术创新与集成技术创新这3对概念的系统分析,我们认为我国中小企业特别是非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选择应当是非核心技术创新、中间技术创新和集成技术创新。
2009 Vol. 11 (4): 88-92 [摘要] ( 844 ) [HTML 1KB] [PDF 0KB] ( 418 )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微信公众号

 
 

通知公告

 
· 我刊在第七届高校社科学术期刊质量检查与评估活动中喜获佳绩
· 喜报:《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再次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
· 我刊两篇文章入选首届江苏“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
· 我刊获江苏省委宣传部优秀社科栏目资助
·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栏征稿启事
·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栏征稿启事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商团结进步与社会发展—— 第二届南方民族与社会发展论坛在镇江召开
· 本刊网站以及在线投稿系统试运行,欢迎投稿
                  更多 
 

下载中心

 
·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投稿论文样板
· 中图分类号
 

友情链接

 
· 中国知网
· 万方数据库
·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网
· 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
· 中图分类号
                  更多 
 

版权所有 © 2012《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