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BibTeX
选择包含的内容
仅文章引用信息
引用信息及摘要
导出
CSSCI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全国高校精品社科期刊
中国社科院AMI核心期刊
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成员刊
首页
关于期刊
期刊介绍
数据库收录
期刊荣誉
编委会
政策伦理
期刊订阅
征稿启事
联系我们
English
过刊目录
2023年, 17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3-11-10
智慧教育研究(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栏)
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江苏省优秀社科栏目资助)
民办与职业教育管理
高等教育理论与政策研究
高等教育国际化
全选
|
智慧教育研究(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栏)
Select
智慧教育研究(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栏)
ChatGPT对研究生导学关系的影响刍议
李锋亮,王志林
2023, 17(6): 1-11.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231102.00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ChatGPT基于庞大的神经网络模型和先进的训练方法而具有强大的语言功能,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各种教育场景,并将对导师和研究生的关系产生冲击。ChatGPT影响导学关系的机制有四种:一是通过改变导学关系赖以存在的校园内外部环境影响导学关系;二是通过导师影响导学关系;三是通过研究生影响导学关系;四是通过改变导学互动方式影响导学关系。此外,导师和研究生对新技术的接受度是否匹配可能对导学关系也有重要影响。ChatGPT对不同类型导学关系的影响和影响程度并不一致,并导致不同导学关系类型之间相互转化。为此,导师和研究生要以开放包容的态度迎接新技术,构建和谐的导学关系;谨慎对待ChatGPT输出内容,避免无意识的价值认知异化;遵守学术伦理规范,避免ChatGPT的错用和滥用;注重导学沟通,提高导学亲密度;周期性测量导学关系,跟踪导学关系的变化和发展。
Select
智慧教育研究(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栏)
大数据分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风险与纠偏路径
卫承霏
2023, 17(6): 12-20.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231102.00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数据分析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能够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普惠扩容、因材施教和扩优一体,但同时也可能面临隐私泄露、数据崇拜、数字鸿沟等诸多风险。基于此,相关主体要保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数据隐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以生为本,弥合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数字鸿沟,以此来确保大数据分析能够被充分、有效且广泛地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使之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转型发展的重要源动力。
Select
智慧教育研究(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栏)
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教学科研管理的前景、风险和策略
林思雨,周海涛
2023, 17(6): 21-30.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231102.00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工智能技术不断迭代升级,在创新教学科研管理要素、更新教学科研管理方式、优化教学科研管理服务、改进教学科研管理生态等方面显现出了赋能高校教学科研管理的发展前景,同时一定程度上也面临数字伦理失范、数字鸿沟加剧、个体理性失序、人机关系异化等潜在风险。因此,高校要提升师生驾驭人工智能的数字素养,强化基于人工智能的教学科研管理“新基建”,深化人工智能赋能的教学科研管理制度创新,优化人工智能技术支撑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态。
Select
智慧教育研究(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栏)
我国人工智能教育研究进展与展望
崔金贵,马莹莹
2023, 17(6): 31-39.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231102.00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人工智能技术和国家政策引导双重驱动下,人工智能教育成为当下学界关注的热点话题。人工智能引发了学界对“人工智能+教育”的思考,并衍生出“人工智能教育”“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教育人工智能”“智慧教育”等拓展概念。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教育基础问题、人工智能与教育双向赋能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等三个方面,存在忽视高等教育支撑人工智能发展重要作用、技术应用研究存在偏颇、基础问题研究尚未成系统、缺乏系统科学方法支撑等问题。未来人工智能教育研究需增强教育支撑力,重视双向赋能;深化基础理论研究,夯实理论根基;加强跨学科研究,拓宽研究视域;重视方法研究,强化科学支撑。
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江苏省优秀社科栏目资助)
Select
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江苏省优秀社科栏目资助)
数智时代跨学科商科人才培养的内涵要求与实现路径
吉峰,张宏建,李新春,王帮俊
2023, 17(6): 40-50.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231102.00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传统单一学科的商科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数智时代需求,跨学科商科人才是应对复杂环境变化、推动转型升级、促进生态融合发展的关键力量。跨学科商科人才培养是在现有单一商科学科基础上,交叉融合其他学科理论、知识和工具,培养具有全面素养、跨学科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创新型人才的教育实践,其本质要求是中国立场与国际视野融通,厚重底色与交叉专业融合,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融入,历史传承与文化创新融汇。为了更好地满足数智时代发展要求,跨学科商科人才培养要基于自身的内涵要求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人才培养具体环节、健全人才培养支撑体系,进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Select
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江苏省优秀社科栏目资助)
原始创新导向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思维
李海龙
2023, 17(6): 51-61.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231102.00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原始创新是国家发展实力的保障,也是大学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导向。在现实领域,我国面临着原始创新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之间分离过大、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难以形成等困境。在已有的理论和实践范畴内,关注学业成就并对智力超群者的选拔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制度设计上的起点,各类项目对学生“选优”的关注超越了创新素养的培育。值得关注的是,原始创新的发生机制已经发生了改变,引发其产生的不再是科学家的个人好奇与灵感,而与现代科学的组织协作形式、产业领域的技术需求密切相关。在人才实际培养过程中,大学需要将拔尖学生的创新素质、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激发出来。只有重新理解原始创新的发生机制,才能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产生导向作用。
民办与职业教育管理
Select
民办与职业教育管理
职业本科学位制度的现实困境与立法进路
王思杰,竺小缘
2023, 17(6): 62-76.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231102.00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职业本科学位是一种全新的学位制度,其设置需要遵循若干应然要求,即应明确职业本科学位的独立属性与特色,形成完善的框架与体系,与现有学位制度相匹配与融通,能够助力职业本科的发展。以此为参照,目前,我国职业本科学位制度面临性质定位困难、规范缺失、管理和实施存在困扰等困境。在建构职业本科学位法律制度时,我们既要注意体现学术性与职业性的平衡,实现效益性与公信力双提升,树立开放性与国际化的理念,也应当注意新《职业教育法》等现行教育法律对其的制度保障以及法律之间的规范协调。在立法进路上,我国应当制定职业本科学位的基本法律规范,建立授予职业本科学位标准规范及职业本科新型资历框架规范,以实现职业本科学位制度的全面优化和完善。
Select
民办与职业教育管理
论新《职业教育法》背景下高职教育“三融”发展的法律保障
陈仁鹏
2023, 17(6): 77-88.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231102.00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确立以“三融”促进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三位一体”协同发展的新思路。当前,高职“三融”改革面临职普分流窒碍已久、校企合作难以深入、科技创新动力不足等困境。新《职业教育法》与“三融”发展有紧密的内在逻辑关联,其将职普分流优化为职普协调发展,明确产教融合相关主体的权利、义务与合作内容,增加科教融汇、以研育人的规定,从立法层面有效纾解了“三融”发展的现实困境,但仍存在未尽之处。因此,立法者应进一步完善相关规范,注重法法衔接与规范协调问题,以及在对“三融”规范进行融贯设计的基础上,探索其进入教育法典的路径。
高等教育理论与政策研究
Select
高等教育理论与政策研究
大学先行——中国共产党发展教育的基本策略
邓小泉
2023, 17(6): 89-99.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231102.00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教育发展策略选择是影响教育成效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反映了发展主体的认识能力。文章运用历史研究法对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多年来发展教育的历程进行考察发现,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大学先行的基本策略,充分发挥大学在教育事业发展中的先导性、示范性和战略性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国共产党大学先行策略的选择依次体现出自发、自觉、自动和自主的阶段性特点,说明中国共产党对大学先行发展的认识能力不断提高,且能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调整大学先行的内容和方式。中国共产党选择大学先行的基本策略除了有阶段性的背景和原因之外,还在于其所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教育历史发展传统的承继和对后发国家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新时代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推进应继续坚持大学先行策略,注意把握好大学的发展次序、发展保障和发展地位。
Select
高等教育理论与政策研究
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百年发展史回眸:历史演进、变革逻辑与未来趋向
胡德鑫,逄丹丹
2023, 17(6): 100-113.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231102.01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肇始于晚清洋务运动的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已有150余年的发展历史,在教育与国家的深刻互动中影响着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历程。基于关键事件法,通过文献梳理研究发现,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可划分为萌芽与创立、探索与曲折、恢复与跨越、巩固与强化、创新与引领五个发展阶段。国家政策、产业变革与学科自身演化是影响高等工程教育的关键因素,三种力量协调互补、复杂交织,共同构成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变革的驱动逻辑。推进高等工程教育变革,我国要以持续推进新工科建设为重点,从培养目标、利益主体、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和文化重构五个方面,培养具备复杂工程问题解决能力的卓越工程师,以产教融合推动多元主体协同育人,以项目为核心进行课程与教学设计,构建全链条的质量标准与评价体系,以立德树人引领高校文化建设。
高等教育国际化
Select
高等教育国际化
教育强教育强国背景下“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问题窥探与优化路径
汪颖,郭强
2023, 17(6): 114-124.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231102.0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既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修炼“内功”,还要坚定不移推进对外交流与合作。中外合作办学作为在地国际化的一种重要实践形式,为我国高校持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实践方向。本研究通过对江浙沪地区“双一流”建设高校25所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发现三地合作办学整体发展逐渐成熟,但也存在以下问题:合作对象虽多为发达国家高校,但世界一流高校占比较小;专业设置虽各有特色,但外方高校优势专业引进力度不够;培养模式虽日趋多元,但人才培养层次有待提升;质量保障体系虽逐步完善,但与国际标准对标尚有差距;办学成效虽逐渐显现,但合作内涵不够深入。教育强国背景下,为实现“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高质量办学,我国要加大优质教育资源融合力度,聚焦一流学科建设重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对标国际标准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提升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加强国际资源协同,增强办学科研创新能力;发挥高水平办学机构示范引领作用,助力教育强国战略布局。
作者投稿
专家审稿
编辑办公
主编办公
编委审稿
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