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BibTeX
选择包含的内容
仅文章引用信息
引用信息及摘要
导出
CSSCI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全国高校精品社科期刊
中国社科院AMI核心期刊
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成员刊
首页
关于期刊
期刊介绍
数据库收录
期刊荣誉
编委会
政策伦理
期刊订阅
征稿启事
联系我们
English
过刊目录
2023年, 17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3-09-10
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江苏省优秀社科栏目资助)
专题企划:学位治理与教育法治
智慧教育研究
探索争鸣
全选
|
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江苏省优秀社科栏目资助)
Select
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江苏省优秀社科栏目资助)
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逻辑、特征与路径
龙宝新,李莎莎
2023, 17(5): 1-10.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230906.00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有其鲜明的内在逻辑,体现在以提升教师作为专业人的现代性品格为价值追寻,以马克思主义教师队伍建设思想为理论指导,以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现实需要为实践关照。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不同于西方精英式教师教育现代化,具有人民性、公平性、融合性和开放性等鲜明特征。新时代,推进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要坚持党对教师教育事业全面领导的发展思想,构建创新共生体发展模式,聚焦特色化建设发展主线,打造面向世界的开放发展格局。
Select
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江苏省优秀社科栏目资助)
高校教师有组织科研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计划行为理论和规范激活理论的视角
王超,姚慧敏,朱易玄,段安琪
2023, 17(5): 11-24.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230906.00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368份高校教师调查数据,本研究对高校教师有组织科研参与意愿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行为态度、认知行为控制对参与意愿有直接、正向、显著的影响,且行为态度对高校教师参与意愿的影响最大;主观规范、个人规范难以显著影响高校教师有组织科研参与意愿,主观规范主要通过行为态度、认知行为控制、个人规范三条路径对参与意愿施加间接影响;后果意识对参与意愿存在间接影响,主要通过行为态度、主观规范、责任归属三条路径发挥中介作用;对样本按照人口统计特征进行分群组分析后发现,性别、年龄、学历、职称、岗位和所在学科领域在诸多心理因素与高校教师有组织科研参与意愿之间的调节效应得到了验证。政府和高校应组建专业科研团队,提供政策倾斜和资源保障,完善科研创新生态,营造宽容科创环境等,提高高校教师有组织科研参与意愿。
Select
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江苏省优秀社科栏目资助)
我国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评价与特征分析
黄榕,顾元媛
2023, 17(5): 25-41.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230906.00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聚焦要素、能力和功能3个维度,分析我国31个省份2003—2020年的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并把脉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特征。研究发现,我国31个省份2003—2020年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总体表现为上升趋势,按走势可以分为阶梯式上升、波动式上升和平缓式上升3类;在时间维度,四大区域高等教育呈现总体上升趋势,形成了全局式、跨越式发展,但在发展中扩大了差距,形成发散效应,呈现时序动态性;在空间维度,31个省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可分为卓越、中等和起步3类,每一类对应的省份基本保持相对稳定,但现阶段省域层面的高等教育集群化并不显著,呈现空间异质性;31个省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阶段性与内部结构梯次性的交织配置,共同形成了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双雁阵模式。鉴于此,未来我国区域高等教育应坚持差异化策略、集群化方向和多样化发展,以更好地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早日实现。
专题企划:学位治理与教育法治
Select
专题企划:学位治理与教育法治
从双轨到三轨:新时代我国学位制度改革的宏观思考与政策建议
周洪宇,陈诗
2023, 17(5): 42-53.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230906.00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推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和教育强国建设,我国应超前布局,明确学位制度改革方向,先行路后完善。当下学位制度改革从双轨走向三轨正逢其时,有其内在逻辑:符合历史发展规律,适应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立足创新理论前沿,遵循学位教育分类发展的学理要求;植根本土实践经验,符合学位制度实践实际。结合2035年远景目标和改革中的实际困难,从双轨走向三轨的推进可分两步走: 第一步从2023至2028年,先立后破,立稳前功、立实新理念,在已有框架下设置新学位;第二步从2028至2033年,破而再立,确立三轨学位制度,呈现中国学位实践新方案。
Select
专题企划:学位治理与教育法治
从《学位条例》到《学位法》:中国学位授权审核的法治化进路
姚荣
2023, 17(5): 54-67.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230906.00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长期以来,学位授权审核的法治化路径一直是学界和实务界关注的重要议题。为了化解学位授权审核“非法治化”的困境,学界形成了国家学位制度框架下的变革与调适以及从国家学位制度转向大学学位制度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理性务实的观点是在秉持国家学位制度的前提下汲取大学学位制度的价值,以彰显对学术自治的尊重。学位授权审核制度的“许可化”改造有助于推动学位授权审批工作从“指标管制”向“许可法定”转变,以实现学术自治与行政监督的平衡。从法治政府建设的角度而言,我国学位授权审核的法治化亟待统筹规范主义与功能主义两种改革进路。前者聚焦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省级学位委员会以及学位授予单位等法律主体行政法律关系的厘清,旨在明确学位授权审核中各方权利和义务的边界;后者基于受国家规制的学术自我规制原则,旨在构建基于风险与标准的新型监管机制,形塑学位授权审核的规制治理网络,以促进政府规制效能与学位授予单位自主治理能力的协同提升。
Select
专题企划:学位治理与教育法治
有限纠错功能定位下的学位撤销制度变革
伏创宇
2023, 17(5): 68-80.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230906.00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学位撤销制度属于《学位条例》修订的重要内容之一。现行学位制度对学位撤销功能定位模糊,导致学位撤销行为定性与法律适用的认识分歧。我国学位撤销的功能应当是对学位授予决定的有限纠错,且不宜承载惩罚功能。以学位撤销的有限纠错功能为基础,学位撤销条件的依据、内容与时效应当受到限制,学位撤销程序应当受到内部程序与外部程序的双重限制。未来《学位法》不应将学位撤销条件设定依据扩大至法律以外的规范,基于学位成果质量进行学位撤销宜采用“明显不符合标准”,并增加学位撤销的时效要件。此外,《学位法》还应当明确学术撤销的正当程序原则,确立学位撤销遵循的基本程序,并建构类型化的学术撤销特殊程序。
智慧教育研究
Select
智慧教育研究
数字化背景下高校智慧课堂建构的技术之维
李洪修,刘笑
2023, 17(5): 81-89.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230906.00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智慧课堂作为教育信息化的产物,是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校智慧课堂是以数字技术与高校课堂双向深度融合为基础,通过数据分析和挖掘建立学习者画像,实现学习者全面而个性化发展的学习空间。就其现实逻辑而言,智慧课堂的建构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空间建构理念,发挥数字技术在高校课堂中的知识生产优势,凸显高校课堂教学交往的情感互构性,提高高校课堂评价与数字技术的整体适配性。数字化背景下,高校应明晰智慧课堂发展愿景,促进高校课堂系统升级;搭建资源共享平台,优化高校课堂知识服务体系;推动学生导向的教学情感交互,提升高校课堂情感体验;完善基于技术的课堂评价体系,保障高校课堂评价科学高效。
Select
智慧教育研究
德国高校助推人工智能国家战略:目标使命与行动举措
巫锐,陈正
2023, 17(5): 90-98.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230906.00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抢抓人工智能发展机遇,德国于2018年和2020年先后颁布《人工智能国家战略》及其进阶版。德国高校对标人工智能国家战略所采取的行动举措不仅具备稳固的基础,而且呈现清晰的路径,即构建人工智能专业人才的“蓄水池”、优化人工智能技术研发的“生态圈”以及开拓人工智能日常应用的“试验田”。德国经验为我国高校助推人工智能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参考:坚持政府主导原则,主动服务国家人工智能发展战略全局;联合多元主体力量,共建助推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的创新生态系统;秉持技术常识主义,促进人工智能融入高等教育日常实践。
探索争鸣
Select
探索争鸣
我国师范类专业认证实践的麦当劳化倾向及超越路径
宋萑,袁培丽
2023, 17(5): 99-109.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230906.00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提升教师教育质量,我国全面开展了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并出台了相关政策,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受多种因素影响出现了政策目标偏离的问题,造成了一定的政策风险,麦当劳化理论为相关风险的廓清和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适切的分析视角和框架。具体而言,当前我国参与师范类专业认证的部分行动者在认证筹备过程中存在工具性和功利性倾向,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迷恋可量化的指标,过分追求人才培养和认证结果的可预测性。剖析行动者在认证实践中呈现的效率至上、数字崇拜、追求可控性倾向有利于我们省思其给职前教师培养带来的“理性的非理性”风险:对绩效的追捧及历史惯性易引发对认证政策的认同障碍;对可量化数据的依赖易导致专业建设的碎片化和师范生培养目标的约化;对确定性的过分追求易引发师范生培养的同质化风险。在此基础上,我们要进一步探寻在师范类专业认证实践中打破麦当劳化牢笼的可能路径:警惕对科学主义的迷信,基于育人逻辑参与和开展认证实践;深化对认证理念的理解,突破对前置评价政策的路径依赖;优化师范类专业认证制度设计,提升师范类专业认证政策的专业性;调动利益相关者的参与积极性,加强对师范类专业认证过程的监管。
Select
探索争鸣
家庭资本与教育投入对子代教育获得的影响研究
侯景怡,张建平,葛扬,朱岚田
2023, 17(5): 110-124.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230906.01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家庭资本对子代教育获得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文化资本的影响最大;家庭资本可以通过家庭教育投入对子代教育获得产生影响;农村地区、低学历家庭的教育代际传递性更强,其子女较难摆脱出身的限制,难以通过提高受教育水平实现向上流动,高收入和高学历家庭更容易通过家庭资本的传递维持子代在教育获得上的优势地位。因此,我国应保障区域教育资源均衡供给,提高弱势群体获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把握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架构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教育模式及与之相配套的评价体系;持续深化育人模式改革,积极推动教育评价改革。
作者投稿
专家审稿
编辑办公
主编办公
编委审稿
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