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BibTeX
选择包含的内容
仅文章引用信息
引用信息及摘要
导出
CSSCI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全国高校精品社科期刊
中国社科院AMI核心期刊
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成员刊
首页
关于期刊
期刊介绍
数据库收录
期刊荣誉
编委会
政策伦理
期刊订阅
征稿启事
联系我们
English
过刊目录
2023年, 17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3-07-10
专家笔谈(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栏)
面向2030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
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江苏省优秀社科栏目资助)
学生管理
高等教育评价
全选
|
专家笔谈(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栏)
Select
专家笔谈(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栏)
中国高等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
眭依凡,等
2023, 17(4): 1-11.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230705.00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高等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是对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进行全面深刻认识后获得的关于中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性、系统性理论集成,对指导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思想引领性价值。该体系的建构需以庞大的高等教育研究队伍、规模巨大的高等教育研究课题和理论成果为人才及理论基础,以高等教育及高校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为理论依据,以有效指导高等教育实践且能够高效服务我国发展战略需要为目标,以处理好与国家治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关系为逻辑依据。高等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前提是要明确什么是自主的高等教育学知识体系,什么是有效的高等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以及什么是高等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核心三个问题,在此基础上树立学科自信与自主建构意识,从我国高等教育实践出发,不断提升理论的解释力和凝练学科核心问题与核心概念。与此同时,中国高等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在其建构过程中还需处理好该体系与自主知识体系,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高等教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教材体系,中国高等教育实践的关系以及中国高等教育学学术研究与西方高等教育学学术研究的关系。
面向2030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
Select
面向2030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
可持续发展: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意蕴与路径
刘振天,赵志强
2023, 17(4): 12-23.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230705.00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是一种高标准、高质量、高站位的发展,不仅服务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而且服务于高校本体和人的全面发展需求。只有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标准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才能更快、更好地实现高等教育强国、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长期目标。为此,我国必须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价值意蕴,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为方向、以新发展理念为行动框架,积极解决服务国家战略“急”、学科建设“平”、教育评价“唯”、国际化发展“弱”、资源供给“低”等问题,加快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服务体系、学科体系、评价体系、对外开放体系和资源共享体系。
Select
面向2030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
学科集群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互动关系、冲突限制与优化策略——互动式治理理论视角
陈亮,李文健
2023, 17(4): 24-37.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230705.00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互动式治理理论作为厘清学科集群与城市高质量发展之间互利共生关系的分析视角,有明确的结构特征与要义指向,能够促进大学与城市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创新生态链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集群空间。借助这一理论分析视角,学科集群与城市高质量发展契合为耦合并进的治理命运共同体,呈现互涉共生的创新驱动、互补嵌入的结构化运行以及互为依据的价值目标指向等关系特征。面向未来,学科集群与城市高质量互动式发展需要努力在消解角色冲突、结构性矛盾以及价值差异等困境基础上,明确治理行动体间的角色要求,形成互动有序的行动交往机制,打造和谐民主的善治格局。
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江苏省优秀社科栏目资助)
Select
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江苏省优秀社科栏目资助)
新型高等教育机构与创新型城市的资源依赖和协同互动研究
韩双淼,李敏辉
2023, 17(4): 38-47.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230705.00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背景下,新型高等教育机构与创新型城市之间形成了新的资源依赖和协同互动关系。本研究基于资源依赖理论,以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为案例展开研究,考察新型高等教育机构、创新型政府和创业型企业之间的资源需求与优势,探究由此塑造的“高校政府市场”协同互动关系。本研究为创新型城市建设和新型高等教育机构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树立开放融合的理念,建立耦合并进的关系;构建协同治理机制,开拓创新行动空间;以实践需求为导向,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形成战略联盟,推动协同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Select
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江苏省优秀社科栏目资助)
高技能人才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研究——DPSIRTOPSIS模型的检验
蔡文伯,贺薇宇
2023, 17(4): 48-62.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230705.00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能否协调发展是影响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基于2011—202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本研究采用DPSIRTOPSIS模型和Tobit模型测度了我国高技能人才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协调度及影响因素,并采用灰色预测模型对2021—2025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显示,我国高技能人才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协调度有小幅提升,但整体上仍旧偏低,处于濒临失调状态;在高技能人才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中,高技能人才数量和高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口比重对耦合协调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产业结构高级化对耦合协调度具有显著负向影响,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创新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对耦合协调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政府干预程度对耦合协调度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对外开放水平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为正但不显著;高技能人才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协调度在2021—2025年有小幅上升,各地区基本延续了2011—2020年的变化趋势,区域差异虽然仍旧存在,但在不断缩小。为提高高技能人才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度,我国要做好顶层设计,加强部门统筹联动;明确办学定位,对接产业人才需求;调整专业结构,契合区域产业结构;重视地区差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Select
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江苏省优秀社科栏目资助)
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影响因素的系统结构研究——基于DEMATELISM模型的分析
王涛,辜刘建,向洋
2023, 17(4): 63-75.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230705.00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明晰各影响因素间的层次关系和关键因素对提升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效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访谈法和德尔菲法确定了25个重要影响因素,然后运用DEMATELISM模型计算中心度和原因度,识别出10项关键影响因素,绘制出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影响因素的多级递阶模型。结果表明: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影响因素可划分为11级三阶的多级递阶结构,其中根本影响因素是国家战略亟需。据此,高校要面向国家亟需,强化交叉学科设置的国家战略导向;强化顶层设计,打通交叉学科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发挥好评价“指挥棒”作用,重视跨学科学生的学习适应性。
Select
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江苏省优秀社科栏目资助)
创新生态系统如何提高区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组态视角的模糊集定性分析
谢静雨,王占军
2023, 17(4): 76-86.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230705.00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我国28个省份高校为研究对象,本研究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框架,构建DEA模型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进行测算,得到创新生态系统中高校、政府、市场以及混成组织4个条件下6个二级条件变量;采用模糊集定性分析方法,从紧密型创新生态系统与松散型创新生态系统角度,归纳出紧密型创新生态系统下的市场拉动模式、紧密型创新生态系统下的中介作用模式、松散型创新生态系统下的高校推动模式以及松散型创新生态系统下的中介作用模式四种高效转化模式。我国在各创新主体创新条件完备,且外部技术市场吸收能力较强的区域,可以采用紧密型创新生态系统下的市场拉动模式;在创新生态系统条件较为薄弱、存在条件缺失,但是高校作用明显的区域,可以采用松散型创新生态系统下的高校推动模式;在高校、政府与企业创新主体优势均不明显的区域,可以率先发展混成组织,发挥混成组织的中介服务作用。
学生管理
Select
学生管理
非学术部门就业对博士生的质量需求——胜任力分类理论视角下基于招聘信息内容的分析
徐岚,魏庆义
2023, 17(4): 87-101.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230705.00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博士生培养规模的扩大以及学术劳动力市场的萎缩使博士生在非学术部门就业渐成主流。本研究通过搜集1 317条非学术部门博士生招聘信息并进行内容分析发现,相较于学术职业,非学术部门就业在知识维度上偏重博士生所掌握知识的情境应用与转化,在能力维度上要求博士生具备专业实践能力、可迁移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在潜力维度上重视博士生“为人”“为事”“为学”的综合品质,期待博士生成为面向应用的高端创新人才与领导型人才。基于胜任力分类理论,本研究建构了领域具体性与任务具体性分类框架。面对非学术就业市场对博士生质量提出的新需求,专业学位博士生教育应当扩大规模,建立需求导向的培养反馈机制,优化面向实践情境的博士生培养模式及评价标准;学术学位博士生教育要强化博士生可迁移能力的“融入式”培养,为其多元化发展创设路径,并通过导师指导提升其非认知能力。
Select
学生管理
博士生学术志趣缘何消退?——基于2022年Nature全球博士生调查数据的分析
王倩,蒋贵友
2023, 17(4): 102-113.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230705.00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学术志趣是博士生从事学术职业的内在动力,也是影响其科研能力的关键要素。然而,诸多博士生学术志趣消退,逃离科研界业已成为常态。本研究基于2022年Nature全球博士生调查数据,使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博士生自身状况对学术志趣消退具有显著影响,学术能力弱、心理健康状况不佳、持非学术动机的博士生更容易发生学术志趣消退状况;导师工具支持与情感支持负向预测博士生学术志趣消退;组织心理健康支持、资金支持、学术支持与职业支持对博士生学术志趣消退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基于此,博士生应明确读博动机,提升自身学术能力,通过多种途径调适自身心理健康状况;博士生导师应增强并发挥工具支持与情感支持的有效性;高校应重点关注博士生的培养过程,提升组织支持的针对性。
高等教育评价
Select
高等教育评价
新时代大学教师教学评价:反思与重构
赵锋
2023, 17(4): 114-124.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230705.01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长期历史中形成的大学教师教学评价制度存在教师教学评价主体不重视、评价标准反科学以及评价效能难以发挥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与我国大学教师教学评价利益主体构筑的权力格局、科技时代所塑造的组织行为偏好和大学追求的效率最大化路径及其固化密切相关。为适应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和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需要,我国大学教师教学评价需要从理念到制度进行深度变革,实现基于“主体目的”框架的发展性评价与基于“教学学术”框架的系统性评价的制度重构。
作者投稿
专家审稿
编辑办公
主编办公
编委审稿
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