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SCI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全国高校精品社科期刊
中国社科院AMI核心期刊
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成员刊

过刊目录

  • 全选
    |
    “一带一路”与高等教育
  • “一带一路”与高等教育
    刘宝存, 肖军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际组织已经成为各国参与国际治理、开展公共外交的重要平台。我国在国际组织中的代表数量严重不足且职员级别不高,这严重影响了我国通过国际组织开展公共外交。近年来,我国政府和高校在培养国际组织人才、向国际组织输送人才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但是我国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仍然存在理论研究薄弱、战略规划缺乏、学科设置和师资建设滞后、实习渠道少、制度保障不健全等问题。我国应该做好人才培养规划,建立专门研究智库;加强学科建设和师资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拓展实习渠道,加大资助力度;建立健全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保障体系;强化爱国主义教育。
  • “一带一路”与高等教育
    朱以财, 刘志民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无论是作为经济互助互通的“硬联通”,还是作为政策交流沟通的“软联通”,都离不开理论与实践贯通的“人联通”。加强我国与沿线国家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领域的合作,离不开战略决策型人才、工程应用型人才、国际复合型人才的支撑。面对高等教育人才需求,我国应整合内部资源,优化人才培养内部支撑环境;拓宽专业结构,推动课程内容创新;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增强人才培养外向度;推进校企联动,实现人才培养精准对接。
  • “双一流”建设
  • “双一流”建设
    龙宝新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学科及其群落都是生命体,学科生命体的核心构成是知识体系、学科建制与学术圈层。学科发育是在内因与外因的交互作用下实现生命体的进化与生长,学科建设必须走上一条顺应成长、助推发育的科学轨道。学科生命体发育的三种机理是内向发育、外向发育与集群发育。在一流学科培育中,环境、文化、资源、生态只是外因,必须经由生命体自我生产实践的环节来实现。一流学科建设的三大工作原则是学科本位、科际协同与管评服务。
  • “双一流”建设
    刘强, 康云菲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等教育国际化既是高校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内在需要,也是服务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双一流”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我国33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对外开放规划文本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其具有构建高发展目标与完善的组织制度、重视师资团队的内涵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完善留学生教育的专业设置与管理服务、多渠道服务国家战略、稳步提升海外合作规模与质量等发展特点,拥有发展资源丰富、覆盖领域全面、正确认识本土化与国际化关系的发展优势,但仍面临着资源来源渠道单一、规划缺乏落实细节、本土特色认识不深刻等挑战。我国研究型大学国际化发展应主动吸纳社会资源,明确国际化发展实施路径和办学特色。
  • “双一流”建设
    全守杰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学战略规划是大学对未来环境的应对策略,是一种积极主动、目的明确、面向未来的管理方式,是将办学理念转化为办学实践,推动自身发展的纲领性文件。香港教育大学的战略规划文本建构了独特的规划内容、结构化的规划框架、完善的规划监控、以教育学科为主的规划主线。其体现了把教育学科特色融入战略规划过程、将战略规划转化为集体行动、进行战略规划监控并促进战略规划实施的特征。在“双一流”建设进程中,我国内地高校制定战略规划应注重以学科为根基,促成战略规划转为集体行动,建立健全监控机制,助力于战略规划目标的达成。
  • 大学治理
  • 大学治理
    侯长林, 陈昌芸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实践逻辑由场域系统、资本体系和惯习体系构成,是以资本体系为发展动力,借助惯习体系的力量,共同构建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场域系统。其建设实践的逻辑困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既在高等教育场域中处于不利位置,也缺乏与之相应新场域的支撑;资本体系相对匮乏,尤其是应用文化资本力量薄弱;受制于原有惯习,同时现有惯习力量不足。教学服务型大学创新发展的基本路径有三条:呼吁教育公平,培育核心资本,提升教学服务型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以服务统摄发展,构建新的场域运行规则,优化教学服务型大学资本体系;以高校分类管理为指导思想,变革与创新基本制度,重构教学服务型大学的惯习体系。
  • 大学治理
    张继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治理理念及其机制的引入适应了大学“去行政化”的需要,符合我国大学制度改革的追求。在治理语境下,权力制衡被广泛视作优化大学治理结构的重要制度设计。但就应然的大学组织结构及其权力秩序而言,大学作为一个天然的学术机构,必然在组织结构上以知识生产系统为重心,在权力结构上则以学术权力为重心,即大学权力结构是一个差序格局,而不应是各权力间的制衡甚至平衡状态。大学要建立基于学术本位的差序性治理结构,就必须重塑学术本位的大学观,深入推进校院两级管理机制改革,强化学术管理组织的实质性权力。
  • 大学治理
    罗晓庆, 范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通过对独立学院转型发展的路径演化过程进行梳理,指出独立学院的转型发展具有在内外因共同作用下,以创新为内核,以“发展调适优化再发展”为演化路径的内在逻辑理性。在此基础上,文章构建“KS”组合分析模式对作用于独立学院转型发展的相关要素进行关键性评估和战略分析,进而探讨不同院校基于自身发展的实践路径:基础较好且优势明显的院校应加大创新力度,创建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基础扎实但优势尚不明显的院校应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办学的综合实力和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具有一定优势但存在办学风险的院校应强化办学特色,理顺各方关系,规范办学秩序,防控办学风险;办学实力较弱且面临一定困境的院校,应着力改进存在的不足,夯实育人质量,解决运行机制及管理体系方面的问题。
  • 智库研究
  • 智库研究
    张宇, 任福兵, 洪娴倩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在高校智库产品生产与转化推广过程中的管理与服务作用非常重要。文章构建了高校智库产品生产转化的主体及其关系网络,从创新中介视角分析了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在参与高校智库产品生产转化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探究了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在高校智库产品生产转化中行政性管理和知识性服务的职能,并以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为例进行实证分析,为高校科研管理部门促进高校智库建设、推动高校智库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 智库研究
    褚照锋, 李明忠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通过考察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功能属性与发展历程、高等教育研究的学术取向与发展趋势、高等教育智库的理论探讨与现实实践,发现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与智库关系密切。智库背景下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体现出机构设置灵活、人员构成多样、重视问题导向、成果多渠道传播等组织特征;职能使命主要体现在推动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并引领社会舆论方面。基于此,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应通过以下实践进一步拓展其“生存空间”:明确服务范围,打造特色研究领域;依托政府及相关专业组织协作,有序推动高等教育智库建设;强化数据库与平台建设,重视研究成果的转化推广;扎实推进院校研究,提升研究人员的决策咨询意识与能力。
  • 探索争鸣
  • 探索争鸣
    陶美重, 江南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国际风险社会的大背景下,我国也处于风险社会时期,留学潮出现后,境外教育消费社会风险开始显现。经济风险、政治风险、文化风险和人力资源风险是现阶段留学中的四大社会风险。个人非理性消费、教育供给不足、社会功利主义盛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缺乏创新等是这些社会风险产生的主要因素。管理部门应及时组建机构拟订风险管理规划,加强留学风险预警,构建合理的境外教育消费风险分担机制。
  • 探索争鸣
    余利川, 段鑫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游离于学术共同体与科层组织之间,享有学术、行政资源和权力的学术权贵,显现出谋求学术与行政双向寻租,“竞官聘长”寻求行政性依附,跃升至学术“圈层”顶部的主要特征。在个体职业化转向组织职业化的过程中,多元权威聚合模式与利益驱动为学术权贵的形成输送了根本动力。学术与行政权威的“垄断”获益倾向,专业学者学术权威认同弱化,基层学术决策重心上移的共同作用,使学术管理者异化为学术权贵。要规制学术权贵,我们应坚持“双阶梯”的职业标准,剥离学术权贵的双重权威;夯实学术组织的权力基础,完善学术权力的运行机制;返还基层学术弱势群体的权力,落实教职工的实质性参与权。
  • 教师发展
  • 教师发展
    李函颖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际关系在佐治亚大学的教师晋升评价中属于非正式标准。文章通过深度访谈发现,案例学校的学系教师晋升评价虽未能完全规避人际关系,但总体而言,其对晋升结果的影响并未超越正式标准。以晋升评价时影响评审决策的主导因素为依据,教师的人际关系可以分为情感型、专业型、组织型以及依靠正式途径建立的混合型。其中,情感型人际关系覆盖人群最多,作用最显著;专业型人际关系的群落性显著,对整体晋升结果的作用不突出;组织型人际关系虽覆盖面不广,但作用力强;混合型人际关系的作用最弱。为了对人际关系进行制度约束,学校在预警审核、校内外晋升评价程序、申诉、职业素养培训等方面出台了多项举措,值得其他学校参考。
  • 教师发展
    徐昭恒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通过对国内一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中青年教师的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发现: 该校的国际化策略主要呈现为一种以制度规划为主导的影响或作用模式;青年教师对学校相关激励支持性国际化策略的了解程度相对较低,且对其中具体举措的认知存在分歧;他们普遍认同学校在管理调控方面的相关举措对其国际化实践的积极推动作用,但对于学校在师资建设、操作实施以及服务支持方面的部分国际化策略所产生的实际影响仍然存在一定争议。造成该校国际化策略之于在校青年教师存在“战略漂移”的主要原因在于,学校战略定位中对优势人才的偏好压缩了青年教师的生存空间,政策制度的“多变”与“固化”加剧了青年教师的劣势处境,具体策略执行及其滞后影响也考验着青年教师参与大学国际化实践的决心。
  • 综述
  • 综述
    包水梅, 杨冰冰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以2000—2017年CNKI收录的以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为主题的2 574篇文献作为研究样本,通过文献计量法,利用CiteSpace信息可视化工具进行关键词词频共现分析和关键词突变率分析,挖掘出“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教学学术”“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美国高校教师专业发展”“高校类型与大学教师专业发展”五个热点主题和“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一个渐强型前沿主题。21世纪以来我国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2000—2006年,“高校教师发展”开始引起学者关注,“高校教师发展”逐步取代“高校教师培训”;2007—2010年,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引起了广泛重视,研究聚焦于“外国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学术”;2011—2017年,高校教师专业发展逐渐组织化,“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成为热点。未来相关研究呈现以下趋势:研究路径实现借鉴与内生相结合,走内源式发展道路;研究维度多元化,重视教师专业发展的多个维度和不同层面;研究内容具体化,重视课堂教学等微观问题;研究方法多元化,注重运用多学科研究与实证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