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SCI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全国高校精品社科期刊
中国社科院AMI核心期刊
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成员刊

过刊目录

  • 全选
    |
    一带一路与高等教育
  • 一带一路与高等教育
    刘志民, 杨洲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1999—2015年我国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文章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探讨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及所呈现出的空间特征。结果显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对我国经济增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且能够为我国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根据空间自相关性检验结果,“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分布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大部分表现出空间集聚特征,对邻近省份和其他省份均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利用空间杜宾模型计算后发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不仅可以促进本地经济发展,而且能带动相邻省域的经济发展。为进一步增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的空间溢出效应,构建灵活的奖学金制度和宽松的就业政策、完善留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立“留学基地”等至关重要。
  • 一带一路与高等教育
    刘扬, 马荧, 李名义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和我国“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国际能力是研究生须具备的核心能力之一。本研究界定了研究生国际能力的概念,依据国际能力理论设计了研究生国际能力评价量表。课题组在北京地区的高校进行了抽样调查和测评,运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研究生国际能力的结构,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研究生国际能力呈现三维度九因子结构;研究生在这三个维度上的平均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跨文化技能维度是“短板”;研究生的个人特征和参与国际化活动的经验等因素显著积极影响其国际能力。文章对如何提高研究生国际能力提出了对策建议。
  • 一带一路与高等教育
    康乐, 李福林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丝绸之路”教育援助计划是《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引领性举措。我国开展对外教育援助面临一系列挑战,这将不利于教育援助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援助计划应从政府支出最大化转向服务价值最大化,进入增进“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人民福祉的可持续发展新阶段。我国应进一步加强核心理念支撑下的顶层设计,集群化发展汇集区域力量,建立教育援助评估检测体系等,面向受援国当地提供援助服务,促进受援国教育、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高等工程教育
  • 高等工程教育
    马廷奇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背景下,高等工程教育既要适应又要引领制造业转型发展的需要,着眼于自身的转型发展与人才培养范式变革。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范式转型是制造业发展以及科技进步对工科科技人才素质新要求的反映,也是从传统的工程科学范式向现代工程实践范式转变的过程。同时,高等工程教育范式转型必然要求人才培养模式从封闭走向开放,实践中主要表现为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科专业的开放性、人才培养主体的开放性以及培养方式的开放性。
  • 高等工程教育
    朱为鸿, 彭云飞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新工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建立产业学院成为地方本科院校实现应用型转型发展重要推手。文章通过厘清产业学院的内涵,归纳出产业学院的不同运行模式,探讨了产业学院的设置机理,进而提出了建立产业学院的基本步骤,为地方本科院校选择建立适合的产业学院提供参考。
  • 大学治理
  • 大学治理
    蔡劲松, 谭爽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风险社会的核心特征之一在于风险的普遍性。在这个意义上,大学文化是否有绝对的安全状态、又受到何种挑战,便成了值得追问的课题。文章尝试立足于社会学、文化学和高等教育学的交叉视阈,从“风险社会”理论切入,将“大学文化安全”分解为三个层次、两个维度、三种类型,立足于此梳理其面临的恒常性、层次性、内源性和感知性风险,并进一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尺度为大学文化安全的实现提出建议。
  • 大学治理
    王思懿, 姚荣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如何解释高等教育治理中国家与大学关系的演进趋势是高等教育研究的经典议题。文章通过对我国大学法律地位、经费配置模式、质量评估模式等三方面的考察,以及审视近年来我国大学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变化状况发现,国家对大学的干预方式正逐渐由指令式、审批式的行政管制转向借由经费调节和质量问责实现的隐性行政规制或“监管式治理”。然而,这种演进的新趋势背后却隐藏着强国家无处不在的“权力之眼”,文章将这种准市场机制和计划体制相结合的治理模式定义为市场促进型国家中心模式。新治理机制的引入并未撬动传统的“计划体制”,相反,这些治理机制却被旧体制所束缚乃至产生“异化”的效应,并滋生出一系列负面影响和“意外后果”。将国家界定为高等教育治理中合作伙伴关系的促进者,形塑国家作为元治理主体的地位,是矫正市场促进型国家中心模式潜在风险的必由之路。
  • 职业教育
  • 职业教育
    郭建如, 周志光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C校为例,文章探讨了高职示范校建设过程中的组织学习、组织防卫以及组织纠错能力问题。整体上,以单循环为主的组织学习以及集中动员式的组织方式能够给予相关组织和成员以很强的激励,有助于克服组织成员的习惯性防卫,推进组织学习的开展。推动组织学习的组织体制的固有缺陷可能会导致组织学习的负向激励,进而影响到组织自身的纠错能力和真正的学习。
  • 职业教育
    肖凤翔, 邓小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心边缘”的职业教育治理是一种失序,既是政府越位、企业缺位和学校错位的根本原因,也是其必然结果。走向“多中心”治理是实现职业教育服务供给多元化的路径选择,是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的突破口。“中和位育”蕴含的“中和”和“位育”思想为职业教育治理主体的角色重塑提供了有益启示,“有效政府有为学校有责企业”的互动关系代表了政府、学校和企业各安其位、各司其职的角色定位,只有在这种多主体互相型塑的角色意识中,职业教育方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满足公共利益的诉求。
  • 创新创业教育
  • 创新创业教育
    董玉荣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SYB培训已不能充分满足我国社会和经济结构转型期对创业人才的需求,有必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SYB+”教育方式。文章从“SYB+”创业教育的机制、模式和路径三方面着手,提出完善牵引、保障和评估机制的建议,借助建构主义的理论、方法和原则论证“SYB+”创业教育的“建构式”模式,从教育主体、课程体系、专业实践教学等方面指出实施路径。
  • 创新创业教育
    张英杰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提升高校创业教育教师的学术创业能力,实现学术创业和高校创业教育有效对接是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为了准确评估目前我国高校从事创业教育教师的学术创业能力现状,文章基于AHP的多层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从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等维度构建了高校创业教育教师的学术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浙江省高校创业教育教师学术创业能力的评价作为分析案例。研究结果显示,高校创业教育教师学术创业能力的机会识别能力、企业管理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还比较薄弱,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显著不足。政府和高校应开展基于学术创业能力的创业教育教师管理实践,同时教师应与高校协同培育和提升自身学术创业能力水平。
  • 教学管理
  • 教学管理
    侯定凯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17年6月,英国颁布了政府层面的大学卓越教学评估(TEF)结果,将参评高校的教学质量从高到低分为金、银、铜牌三个层次,并计划将评估结果与高校的学费调整挂钩。此举在英国高等教育界引发了极大反响和争议。文章回顾了英国大学卓越教学评估的背景、评估内容和方法,分析了评估的主要结果,特别关注了评估结果公布后在英国高等教育界产生的影响、反响和未来这一评估政策的走向。结合英国高校教学评估的经验,文章对我国正在实施的第二轮本科教学评估进行了反思,并从评估服务对象的聚焦、常态化统计数据的支撑、评估信息的全面公开、评估结果的多元化使用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 教学管理
    赵春鱼, 吴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校教学质量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不同的教育教学活动阶段呈现出不同的质量特性和保障要求。在对摩尔根所提出的质量分析框架进行分析、重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校教学质量管理运行的现实状况,文章对摩尔根所提出的质量分析框架进行了修订,提出了新的内部教学质量分析框架,从设计质量、过程质量和结果质量三个层面构建高校内部质量保障;并对该框架进行了实践检验。
  • 学生管理
  • 学生管理
    董田甜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战略管理理论的视角,文章通过战略过程管理建构新时代中国大学生职业发展的基本模型并进行相应战略设计,使得大学生能够确认自身职业发展应该开发的战略区,从而选择能够充分发挥个人优势和利用外部环境的职业发展战略,并从加强大学生职业发展理论与实践引导、探索大学生职业发展教学实践活动、完善高校职业发展教育相关体系、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拓展互联网思维以构建共享教育生态系统等方面探讨新时代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战略管理体系的实施路径。
  • 学生管理
    邢鹏飞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以在全国不同省份23所高校的问卷调查数据为核心,并以访谈资料为补充,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和认同机制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的认同度;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识知晓度对认同度具有直接的正向线性作用;政治观、生活满意度、人生观、社会思潮等因素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具有重要影响,且政治观起到显著的中介变量作用。在新时代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以提高知识知晓度为重点、以培育情感认同为突破口,重视发挥政治观中介变量的积极作用,消除社会思潮的不利影响,发挥各教育因素的合力作用,针对不同群体大学生的具体特点进行重点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