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SCI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全国高校精品社科期刊
中国社科院AMI核心期刊
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成员刊

过刊目录

  • 全选
    |
    专家访谈
  • 专家访谈
    何华宇
    2014, 8(3): 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朱清时院士是我国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的著名专家,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积极实践者。他治下的南方科技大学致力于建设符合现代大学制度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教学培养创新人才,回答“钱学森之问”,从筹建伊始就受到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访谈中,朱清时校长就南方科技大学去行政化改革、创新人才培养等问题以及所遇到的困难和破解之道进行了精辟的讲解,并结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展望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前景,提出了从宏观层面进行各层次人才培养的设想。
  • 专家论坛
  • 专家论坛
    杨天平, 刘召鑫
    2014, 8(3): 7-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构建模型,结合教育综合指数法,对中国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行测算, 2001—2011年间,高等教育贡献率为3.62%,仅相当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水平。进一步的比较分析表明,中国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人均受高等教育年限、生均高等教育支出、高等教育的研发队伍与科技产出等方面,与一些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且各省域高等教育也呈现出发展不均衡现象。因此,要提高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就必须继续提升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强化在职人员的岗位培训和专业教育,增加人均受高等教育年限,逐步加大高等教育投入,提升高等教育的研发水平,促进高等教育科技成果的转化,保障高等教育均衡发展。
  • 专家漫谈
  • 专家漫谈
    马陆亭
    2014, 8(3): 17-1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社会上渐起的对大学的怀旧之风,恰表明高等教育正处于改革的攻坚期和深水区。大学的发展既不能无视社会需求,也要与社会保持边界。应综合考虑大学的社会性、独立性、公益性、多样性、专业性五方面内容。同时,要坚信大学可以引领社会文化,先从自身的制度文化做起,回归教育本质,完善内部治理结构,着力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
  • 现代大学治理
  • 现代大学治理
    宋觉
    2014, 8(3): 20-2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 当前,进一步深入认识我国大学自治的理性诉求依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从宏观层面知识社会发展、新公共管理思潮、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这些具有全球影响的趋势,到中观层面高校对创新、特色与适应的迫切要求等来看,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境遇为大学自治提供了可能性空间,更提出了强烈的诉求。
  • 现代大学治理
    袁益民
    2014, 8(3): 26-3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审核评估作为与国际通行的院校质量评审接轨的一种评估模式,除了需要保持国际院校评审的基本特征,也需要维持中国的一些本土特色,还需要允许各地坚持自己的地方特点,更需要支持院校质量建设的各种特例。
  • 现代大学治理
    李忆华
    2014, 8(3): 31-3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小型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在我国多样化的高等教育格局中占据重要一席。通过对东莞理工学院办学定位进行分析,提出中小型高校应树立与地方共生的办学观,把握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及趋势,此外,适当的办学规模与鲜明的办学特色也有助于中小型高校的办学定位。
  • 现代大学治理
    陈耐帅, 许友谊
    2014, 8(3): 34-3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不同省份考生进入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有很大差异。以“211工程”院校为例,直辖市地区、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东北地区考入“211工程”院校机会较大,而考生多的省份则相对较小,个别省份之间两极化现象严重。可采取有针对性的调整招生计划;国家宏观统筹调控;因地制宜地遏制招生本地化现象;拓宽高校的经费筹集渠道;增强对地方的服务意识,争取社会的理解和支持等措施,来有效地缩小不同地区之间入学机会的差异,维护教育公平。
  • 专题研究:高校协同创新
  • 专题研究:高校协同创新
    黄英杰, 李达军
    2014, 8(3): 39-4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协同创新在现代大学合理化叙事中有着历史和逻辑的一致性,是贯穿在现代大学发展中的一根“红线”。大学的协同创新是中国高校在大众化进程中的又一个发展阶段,标志着中国高校与社会联系的实质性程度更加紧密,是中国高校角色定位和功能创新的一次新契机。在协同创新的情境中,中国大学需要在新的矛盾对立和统一中,重新确证自己亘古常新的知识创造者身份和角色承担意识,再次澄明它的知识创新、学术发明、文明创造和人的培养的责任和功能,承担起人类文明传承和发展的历史使命。
  • 专题研究:高校协同创新
    韩月
    2014, 8(3): 45-4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校协同创新会面对成员之间、分支机构之间的冲突以及成员追求多样化报偿的潜在冲突。当冲突发生后,可能会产生消极的后果,也可能会产生积极的后果。通过正视冲突的功能,协同组织便能够不断调整内部机制以实现效能最大限度发挥的目标。
  • 大学章程
  • 大学章程
    张继明
    2014, 8(3): 50-5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现代大学章程的源头可追溯到欧洲中世纪,除了学界公认的中世纪欧洲的教权与皇权所颁发的特许状、诏书及谕旨外,中世纪大学诞生前的学者行会章程,作为地方权力当局的自治市颁布的法令,以及大学诞生后其内部的学院、同乡会等组织的章程,都是大学章程的最初源头。从中世纪大学章程最初出现到逐渐实现制度化,这一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学术性因素的动因,即中世纪大学章程的生发逻辑反映了大学作为一个学术共同体的组织逻辑,即学术本位的逻辑。
  • 大学章程
    杨朔镔1, 2
    2014, 8(3): 55-6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剑桥大学通过大学章程对学术组织进行了体系化建构,即以规范职责职能为路径,形成分层分类的学术组织框架体系;以申报审批程序的严格执行为载体,形成“相对分离”的学术权力运行路径;以多样化组织形式建设为基础,形成多元学术治理主体参与的协同治理模式。对我国高校大学章程与大学学术组织建设的重要启示:明晰学术组织职责职能,强化学术组织建构的“体系化”;严格学术事务申报审批程序,强化学术权力运行的“相对独立化”;加强基层学术组织建设,保障学术治理主体的“多元化”。
  • 比较研究
  • 比较研究
    凯伦·L·韦伯1, 殷朝晖译2
    2014, 8(3): 61-6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那些参与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博士学位获得者调查(SDR)的非美国本土的博士学位获得者完成学业后的工资、工资增长和就业单位等方面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非美国本土的劳动者在1999年的平均年薪比美国本土的同行低,但是10年后的2008年,非美国本土的劳动者的工资超过了那些美国本土的同行。分析还发现,非美国本土与美国本土的博士10年间工资增长存在差异。差异可能是由于学科专业和市场需求等因素导致的。
  • 比较研究
    米格尔·帕迪拉1, 谢新水2, 张桂莉3
    2014, 8(3): 70-7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21世纪初经济萧条时期美国公立大学教师的工作满意度进行调查,用定性定量混合型研究方法,采用Job In General (JIG) 工作满意度调查问卷和开放型问题,调查了美国的一所研究型公立大学的218名教师,分析了他们的工作满意度水平和影响因素。分析发现:他们的工作满意度在这一时期普遍不高;尽管影响不同职称类型教师的工作满意度的因素有所不同,但低工资、高压力和低支持度是共同因素。此外,学校管理目标不清、管理不善、对教师要求的无偿服务多、过度看重科研基金、录取学生质量不高等也是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提高工资是提高教师工作满意度的重要经济因素,但很多非经济因素同样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满意度,包括降低压力、提供更好的支持、给予应有的尊重、听取心声等。
  • 比较研究
    陈鹏
    2014, 8(3): 80-8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硕士研究生因性别而导致的就业差别和薪资待遇差异长期存在。通过对上海理工大学2007—2011年硕士研究生就业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发现男生就业率高于女生,签约率低于女生,签约薪资高于女生,三者之间并不是正相关关系。男女生就业与薪资差异主要是由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就业市场存在的性别歧视,内化的社会性别角色及多重因素交叉影响造成的。采取的政策建议为:高校要有效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鼓励创新创业;研究生要与时俱进转变就业观念,到中西部和二三线城市就业;构建性别平等的社会文化,提倡男女平等的就业观念;政府和立法机构要完善法律法规,进一步保障毕业生特别是女生的权利。
  • 教师教育
  • 教师教育
    林杰
    2014, 8(3): 84-8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世纪90年代,日本文部科学省先后两次对《大学设置基准》进行修订,将大学教师发展(FD)作为各大学应尽的一项义务。此后,日本各高校纷纷筹建本校的大学教师发展机构,目的指向促进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以京都为中心的关西地区是日本高等教育最集中和发达的地区之一。通过对京都大学、同志社大学和立命馆大学的实地调研,了解到日本不同层次和类型高校的大学教师机构的组织状况以及具体举措。
  • 教师教育
    赵君
    2014, 8(3): 89-9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普林斯顿大学麦克格劳教学与学习中心成立于20世纪末,成立以后,一直大力致力于帮助教职人员提升自身能力,支持研究生以教师和专业人员的身份进行教学实践,并培养本科生作为学习者和学者进行全面发展。围绕此目的,中心针对教师、研究生、留学生、本科生和社区学院的教师等不同服务对象开展多种有针对性的活动,且活动形式多样,有个体咨询、课堂观察、工作坊、各种专项服务,还有丰富的网络资源。短短的14年,麦克格劳中心迅速发展,形成自己完整的教学和学习服务体系,成为美国大学教师发展机构的一个后起之秀。
  • 探索争鸣
  • 探索争鸣
    封海清
    2014, 8(3): 94-9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中,发展战略的选择应以有利于形成竞争优势为原则。目前新建本科院校大多采取追赶型发展战略,以传统本科院校的办学模式和评价标准作为自己发展的追赶标杆。这种战略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不可行的。新建本科院校应实施差异化战略,走特色发展之路,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形成核心竞争力,在竞争中形成竞争优势。同时,实施差异化战略也是新建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客观要求。
  • 探索争鸣
    饶家辉, 张乃生
    2014, 8(3): 100-10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毕业论文是高校对学生在校期间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一次系统检测,在保证本科生教育质量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然而近年来,本科毕业论文现状不容乐观,论文质量不断下滑。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政策导向偏颇,学校监管缺位,教师难于关注,学生无意作为,条件支撑不足。出于对本科生毕业论文并非学位条例之必须,高等教育普及化未能增加高质量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存在较多学术不端行为,国内外已有取消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先例以及我国综合性大学学生已具备相关能力和素质且教师指导精力不足等方面考虑,很多人建议取消本科毕业论文,并从以下几方面确保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加强课堂教学的敬畏感,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加强实践实习教学环节,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加强本科生导师制建设,提升指导教师的责任心和执行力。
  • 学生管理
  • 学生管理
    徐涌金, 郑磊
    2014, 8(3): 105-10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包括以实施人才培养计划为主体的第一课堂教学活动和以实施素质拓展计划为主体的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有效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对于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有效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实现大学生素质拓展模块化、项目化、课程化、规范化,是有效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的重要体现。
  • 学生管理
    朱卫国1, 梅贞2
    2014, 8(3): 110-11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构建新媒体环境下的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要实现主动有为、网络交互、绿色协同的理念变革。同时,高校要从三个方面实现对策优化:一是以共青团系统为牵引,全面深化新媒体在诚信教育环境中的正向辐射力、引导力和影响力;二是以标准化考试考场建设为契机,积极构建基于新媒体的校园诚信环境和制度体系;三是依托新媒体,选树典型、引领示范,提升大学生的传媒素养和良好的自我形象;四是主导构建基于新媒体的诚信教育多方沟通机制和征信协作平台。
  • 研究生教育
  • 研究生教育
    成立1, 施卫东2, 王富良3, 王振宇1
    2014, 8(3): 116-11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生的科研学习力可界定为一种动态的、渐进的学习科学理论及方法的能力,包括学习源动力、学习钻劲、知识转化与科技创新力等。科研学习力的培养需从培养科研学习力的兴趣、持久学习的自觉意识、培养知识转化的能力等方面着手。提高研究生科研学习力有以下对策:要注重科研方法的学习;导师要加强对论文工作的全程指导;学校对研究生培养要充分给力。
  • 研究生教育
    孙秋云, 黄健
    2014, 8(3): 119-12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专业阅读是研究生培养工作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尤其是文科专业中,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提高研究生研究能力的基础。以社会学、人类学专业为例,从培养阅读兴趣、阅读方式、阅读与学位论文的关系、阅读心态、做读书笔记的方法、阅读时间安排、如何撰写阅读报告七个方面阐述了如何有效地进行专业阅读这个问题,以期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和培养工作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