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SCI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全国高校精品社科期刊
中国社科院AMI核心期刊
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成员刊

过刊目录

  • 全选
    |
    专家论坛
  • 专家论坛
    刘尧
    2013, 7(3): 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教育部实施了5年一轮的本科教学评估,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与经验。尽管如此,社会舆论对高等教育评估工作依然褒贬不一,甚至出现了批评较多的现象。高等教育评估究竟有什么问题?从评估假设、目的、主体、客体与方法5个方面的质与量、善与恶、教与学、异与同、硬与软、虚与实、政与社、内与外、学与术、中与西这十大关系入手,对我国高等教育评估进行深层次的理性解析。
  • 专家论坛
    罗婷, 宋兴明
    2013, 7(3): 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女子大学特色文化,是女子大学办学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体现,需要深入探讨。它具有女性文化特色以及文化传承性、熏陶性、主体多元性等特征,应从提炼历史文化、融合地域文化、培育文化特色、提高文化主体自觉意识等维度培育女子大学文化精神,可从打造大学文化活动品牌、创新大学文化活动机制等方面,探寻女子大学文化活动的规律。
  • 专题研究:大学制度建设与治理
  • 专题研究:大学制度建设与治理
    朱晓刚
    2013, 7(3): 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历史视角中的中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路径,是根基于现代大学制度的本质内涵,把它放在中国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彰显其应有之义。基于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建立,我们走过了一条移植和模仿、学习和借鉴、自主和创新之路,一百余年的大学历史发展是我们宝贵的历史遗产。在缺乏理性色彩的功利主义和缺乏人文情怀的工具主义的传统文化思想观念下,我国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之路异常艰辛,“照搬模式”、“依附发展”和“路径依赖”的建设方法,使建设我国现代大学制度之路不时走上歧途。反思我国传统文化惯习,应对我国大学建设与发展的现实问题,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应该树立问题意识,提倡实践路径,注重学习和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经验与教训,突出制度创新,强调创建高等教育的中国模式。
  • 专题研究:大学制度建设与治理
    孙爱东
    2013, 7(3): 1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校作为正式的社会组织,科层制是其普遍采用的学术治理模式。但科层制与高校的组织特性并不完全相融,地方高校的学术自治与科层制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着价值、权力和机制等一系列冲突,双方制衡之道的关键在于建立专业化与科层化水平都很高的理想的高校内部结构,协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使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达成平衡。
  • 专题研究:大学制度建设与治理
    陈琳, 武贵龙
    2013, 7(3): 2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行业特色型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其科技创新工作面临着新挑战和发展困境。深厚的行业背景、独特的学科群优势、出色的行业影响力、共同的行业文化情怀,决定了行业特色型高校在推进协同创新过程中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行业特色型高校的协同创新要加强与行业企业联动,在创新项目发现机制、组织管理机制、评价激励机制、利益共享机制和成果的转移转化机制等方面狠下工夫。
  • 专题研究:书院教育传统与高校师生关系
  • 专题研究:书院教育传统与高校师生关系
    杨雪翠1, 刘福才2
    2013, 7(3): 2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游”文化是在春秋战国历史大变革的背景下,伴随着士人阶层的形成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传统。“从游”的主要价值在于弟子们通常以主动求学为动力,追随教师,不离左右,与老师朝夕相处中感润教师的德惠,濡染观摩之效不为而成。古代书院继承了这种文化传统,师生在共同生活中形成了以道相交、合志同方,师严弟恭、以爱相济,教学相长、亦师亦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研究中国古代书院师生关系的文化渊源及其特征,在此基础上继承和汲取积极因素,对于重建师生和谐关系具有一定的启示。
  • 专题研究:书院教育传统与高校师生关系
    徐岚
    2013, 7(3): 3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校教师评价体系重科研轻教学、研究生需求的多元化和功利主义的校园文化,构成了现代研究型大学师生关系的背景因素。根据教师在师生关系中自身角色认知不同,大致可将教师分为“不愿妥协的清高者”、“信奉适者生存的现实主义者”和“主动搏击的操控者”3类,而这3类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有显著区别。研究发现,在师生利益的博弈中,学生正沦为教师制造科研业绩的工具,忽视教师在道德和人格上的榜样作用对学生的全人发展非常不利。唯有在教师评价中增加道德实践的标准,通过大学教师发展树立起教师的学术责任意识,加强师生沟通,才有可能挽救逐渐淡漠甚至异化的师生关系。
  • 专题研究:大学章程建设
  • 专题研究:大学章程建设
    巩丽霞
    2013, 7(3): 4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章程的制定是为了合法成立、合法存续,而并非是为了改革与发展,因此,民办高校的章程多流于形式,缺乏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要素。完善大学章程是民办高校守正创新、科学发展的保障。相对于公办高校,民办高校因办学资金来源的私人性与单一化决定了市场化因素对其影响更大,而民办体制的制度环境及因此形成的特殊性,也使得民办高校在办学活动中会遭遇到更多的困扰,更需要有一个承载着现代大学制度的章程。明确的办学方向和发展原则,清晰的办学定位和稳定的发展路径,科学的内部治理结构和严谨的程序,正是大学章程的价值所在。基于章程的法律地位和作用,民办高校的章程建设应该遵循合法性原则,体现改革原则,力求自主原则。
  • 专题研究:大学章程建设
    张继明
    2013, 7(3): 4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学章程问题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但从该主题研究的现状来看存在若干亟须改进之处。基于此提出了大学章程研究应明确问题意识,即认清当前我国加快制定大学章程的缘起以及大学章程建设应遵循何种逻辑;进一步明晰大学章程的本质,即立足大学的本质来看待作为学术机构的大学章程的本质;加强大学章程本体即作为现代大学制度的文本化设计方案的科学性研究;突破传统的研究范式,强调大学权力格局的“差序化”本质以及大学与政府新型关系的确立;研究应立足特殊的中国语境以及重视大学章程研究的文化视角。
  • 案例研究
  • 案例研究
    王菊1, 叶渊2
    2013, 7(3): 5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我国西部某省属综合性大学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初期(1999—2006年)的发展定位、学生规模、学科专业的数量与结构、新专业的学科基础及其发展情况的考察,描述和分析了案例大学在扩招中的外延式发展路径。指出,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本科专业增设政策的放松是案例大学选择外延式发展路径的重要外因,提升办学层次和拓展学科发展空间则是其选择外延式发展路径的内在动因。但相对而言,外部力量对案例大学发展路径选择的影响远大于内在因素,因此案例大学的发展路径选择具有“外生型”特征。
  • 探索争鸣
  • 探索争鸣
    张其志
    2013, 7(3): 5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设置教学型教授,能使专注教学的人安于教学,擅长教学的人乐于教学,是突出大学教学中心地位,切实提高大学教学质量的需要。教学型教授并非是反对设置教学型教授的人所认为的只会教学不会科研或者是教学好而科研差的教授,而是教学学术型教授。教学学术观下的大学教学是优秀的学术性教学,是与科研(专业学术)享有同等地位的学术工作,教学研究也是科学研究,教学学术成果与科学研究成果享有同等地位。因此,评聘教学型教授并没有放弃对教师科研业绩的要求。只要教学好且具有丰富的教学学术成果或丰富的专业学术成果或两者兼备者皆可以评聘教授,其中,教学好是共同的基本条件。
  • 探索争鸣
    田联进
    2013, 7(3): 6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词根溯源、历史审视、现实慎思三方面出发发现教授治学的概念有悖于词源、大学发展的历史和大学发展的现实。无论是从大学历史还是从大学现实而言,教授在大学层面的治理都不应局限在治学这一狭隘的范围内,而更应强调教授在决策学术与行政事务方面的权力,即教授治理。教授治学只有回归到大学治理的上位概念,只有回归到教授治理的本质内涵,才能抵挡住大学日益加剧的行政化趋势,大学才能走向教育家治校。
  • 教师教育
  • 教师教育
    闫建璋1, 赵英2
    2013, 7(3): 6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我国省属师范大学的教师教育改革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其中,外显度较高的三个“两难”选择问题是:省属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的培养主体是师范大学还是(教师)教育学院;培养模式是“学士”还是“学士后”;培养类型是部分学段教师还是全学段教师。对这三个问题的不同选择,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省属师范大学教师教育改革的重心和方向。从国际教师教育发展趋势和国内师范大学发展实际来看,确定(教师)教育学院的培养主体地位,选择“学士后”的培养层级和全学段教师的培养类型是比较理性的选择。
  • 教师教育
    周萍1, 沈贵鹏1, 韦雪艳2
    2013, 7(3): 7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教学观念、教学实践和教学成长3个方面对教师的教学现状进行考察,发现影响教师教学能力的主要因素为教学态度、教学知识和教学效果等。要促进教研型大学教师的教学发展,需针对不同类型教师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发展培养体系;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进一步完善教师考核体系、职称评定制度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创设良好的教学文化氛围。
  • 比较研究
  • 比较研究
    王龙
    2013, 7(3): 7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教师是一所大学人才的核心,是最为重要的人力资本。美国、德国和日本在大学建设过程中,逐渐认识到教师流动制度对大学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形成了各自的制度模式。美国的垂直流动主导型模式通过垂直流动,使高等教育分层显著,对我国探索建立大学教师流动制度以及建设世界高水平大学具有借鉴意义,而日本兼职流动主导型模式不能从根本上改变高等教育资源分布的静态特征,只能是我国建立教师流动制度的过渡选择。
  • 比较研究
    王凌峰1, 2
    2013, 7(3): 8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战后美式终身教职面临的主要批评有:人力成本高昂、岗位调整难度较大;对教学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实行非升即走下的“Publish or Perish”短期考核压力过大,容易诱发学术造假现象;容易导致Lazy Professor现象。为应对以上问题,美国国内各界提出教师薪酬由学校和院系分比例承担、限制终身职位的比例、实行长期合同制、聘用非终身制教师等策略。我国教师聘任改革应遵循我国的国情和改革的约束条件采取渐进策略:非升即降、非升即转、非升即走三结合;长时段考核豁免;教师薪酬与院系财政紧密联动。
  • 研究生教育
  • 研究生教育
    闫广芬, 高云霞
    2013, 7(3): 9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加强研究生课堂教学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视点,这是基于当下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张以及导师评价体系的现实思考,也是由不断发展的课堂教学的规定性所决定,还因研究生学习的性质、任务所必需。基于研究生课堂教学的实际,总结归纳出3种模式,即“讲授、讨论”式、“练习、实践”式、“导读、研讨”式。深入分析每一种模式的运用,可以说优劣同在。研究生课堂教学需要打破固定、先验的框架,营造出一种自由、自主的环境氛围,这不仅需要教师要有渊博的学识、高超的教学水平,同时更需教师具有感染学生心灵的思想境界。
  • 研究生教育
    李伟1, 易小芳2, 韩习祥3
    2013, 7(3): 9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协同创新作为一种新型的非零和合作博弈,倡导的是“2+2>5”的整体状态,是一种追求资源匹配、互补共享和功能耦合的谐调文化。研究生“政产学研用”合作教育的本质是政府、产业(企业)部门与高校、科研机构结合目标用户的需求,利用各自的比较优势协同创新,实现教育、科技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在创新型国家与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历史背景下,充分考量研究生教育的现实特征,从“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协同创新的角度,进一步深化对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全新理念研究,着力构思需求导向、全面开放、深度融合、创新引领的制度安排,以期为我国新时期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思路。
  • 研究生教育
    罗兵, 高月华
    2013, 7(3): 10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专业学位硕士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对其培养还缺乏经验。为了对专业学位硕士特别是工程硕士培养进行探索,通过对专业学位硕士校企合作培养案例的效果满意度调查,分析和总结了合作培养出现问题的原因及取得良好培养效果的必要因素:企业研发方向与学生培养方向一致,导师进入企业指导,有合作科研项目支持。
  • 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
  • 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
    罗剑宏, 谭子君
    2013, 7(3): 10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内高校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对创业模式探索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就当前国内大学生创业模式的代表性研究成果,从多维度理论研究、校企合作孵化平台和地方性多元主导实践3个层次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基于创业教育与创业模式对接的视角对创新创业模式做出新的划分:“模拟企划+资金注入”模式、“技术导向+园区孵化”模式、“创意课程+多渠发展”模式,最后结合中南大学、台湾中央大学等在两岸多校云端互动教学实践中开设的网络创意课程作为实例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模式和数字化虚拟教学管理加以探讨。
  • 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
    陈权, 施国洪
    2013, 7(3): 10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创业是大学生成就一番事业的起点,情绪智力是影响个体事业成就的重要因素,如何有效地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是高校创业教育实践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利用情绪智力量表和大学生创业能力量表,采取随机整班抽取的方法对被试大学的550名大学生情绪智力和创业能力关系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不同情绪智力水平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情绪智力和创业能力密切相关,情绪智力对创业能力有较强的预测力。
  • 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
    陈英杰
    2013, 7(3): 11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我国的创业环境发展日趋成熟,对创业环境的研究逐渐深入。通过从创业区域发展、创业主体资金情况、创业教育模式、舆论宣传4个方面分析现今社会创业环境,提出创业环境对大学生创业主体行为的总体影响和存在的问题,从而指出优化大学生创业环境的对策:政策引导应兼顾区域经济发展的平衡;创业资金来源应差异化与多样化;大规模开展创业实践教育,创业教育与社会资源对接;进一步打造完善的创业服务平台,提高大学生创业的工作效率。
  • 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
    周勇, 凤启龙
    2013, 7(3): 11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的高校创业教育相比西方高校的创业教育存在理念转换、机制设计、制度保障、外部环境方面的差距。可采取理念转换、顶层设计、系统重构、分类指导等策略来实现这一生态系统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创业教育的基础在于创新文化,实现创业教育的根本转变需要依赖于创新文化的力量。构建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需要通过顶层设计,自上而下全方位优化、改革。结合江苏实际,应在注意把握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基础上通过分类指导实现江苏创业教育的生态化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