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SCI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全国高校精品社科期刊
中国社科院AMI核心期刊
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成员刊

过刊目录

  • 全选
    |
    专家论坛
  • 专家论坛
    王洪才
    2013, 7(2): 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等教育学在近30年发展中取得了显著成就,不仅确立了稳定的学科地位,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研究队伍集群,而且发表了一系列有重要影响的力作,涌现出一批学术精英。但同时仍然面临着许多难题,如还缺乏一个公认的学科范式,为研究而研究现象还比较突出,研究者自我封闭现象还比较严重,受到利益集团的影响在加剧。在未来,高等教育学只有通过更加开放的路线才能解决难题,具体策略是进一步推进高教研究走向多元化、个性化和微观化,并通过加强规范化来促进学术共同体建设,促进高等教育学走向新的繁荣。
  • 专题研究:学府典章与现代大学制度
  • 专题研究:学府典章与现代大学制度
    林杰, 赵武
    2013, 7(2): 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梳理北京师范大学通识教育制度建构与变迁的历程,可将其分为大学预科制度时期、高师教育转变与师范大学改制时期、师范大学时期的学分制与自由选修制、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对大学课程的整理以及共同必修课程的加强、全校公共选修课的重构时期、通识教育模式的当今探索时期6个阶段。外来移植与本土化是北师大通识教育制度产生的路径,政府强制性制度变迁是通识教育制度变迁的主要动力,学者、国家和大学的共识诉求是通识教育制度重构的主要方式。
  • 专题研究:学府典章与现代大学制度
    陈霜叶
    2013, 7(2): 2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现代大学从组织形式与内涵上已经成为“学术共同体”与“科层制”复合共生体。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以各自不同的逻辑影响着现代大学内的组织决策。虽然中国大学的内部决策机制长期以来被诟病为强党政—弱学术,但是对其校内院系与大学层面真实的组织决策互动缺乏细致而贴切的实证研究。由于本科专业在中国的大学中是知识、学术和教育的实体性分类,是否设置某新专业背后既牵涉学科知识的发展、人才培养的知识基础等学术考虑,也涉及校内具体的经费、空间、人力、设备仪器等实际资源的分配决定,因此校内有关本科新专业的校内决策可以充分体现现代大学逻辑中的学术逻辑与行政逻辑的和谐与冲突的复杂互动关系。本研究以两所案例大学于2004年至2006年年间的本科新专业设置为例,归纳了六类院系与大学层级间的互动类型,并以具体的专业设置案例展现了不同类型下所产生的“顺利”与“难产”的专业设置决定。
  • 专题研究:高等职业教育与产学研合作创新
  • 专题研究:高等职业教育与产学研合作创新
    顾坤华, 赵惠莉
    2013, 7(2): 3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江苏经济发展转型升级需要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支撑,江苏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不尽合理需要加强政策的调控引导,江苏高考生源逐年下降需要重视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的现状与分析入手,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确立试点项目,根据现代产业发展的要求强化内涵建设,根据人才全面发展的要求拓展学习空间,在先试与先行的基础上提出思考与建议:推进招生改革,确定本专科生的合理比例;调整院校政策,实现教育公平和提高质量;创新发展方式,完善高等职业教育“层次”,并预测江苏高等职业教育未来与展望。
  • 专题研究:高等职业教育与产学研合作创新
    赵金华1, 王章豹2
    2013, 7(2): 4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政产学合作是开展学生工程实践教育的必由之路,是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客观需要,是适应高校和企业发展需要,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发达国家工程教育改革和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当前政产学合作教育中存在着政、产、学三方“缺位”现象。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政产学合作教育的宏观调控和政策扶持,高校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政产学合作开展工程实践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企业要主动加强与高校的“联姻”与合作,从而进一步推进政产学合作开展工程实践教育。
  • 专题研究:高等职业教育与产学研合作创新
    邓子云, 米志强, 杨晓峰, 翦象慧
    2013, 7(2): 4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系部+公司+研究所”的产学研模式的研究,进一步界定了系部、公司、研究所的职责。以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物流信息系为例,对提出的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模式进行实证分析和研究,得到了良好的成效,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 案例研究
  • 案例研究
    姚新喜
    2013, 7(2): 5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T大学是S省的一所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该校在近年开展了以调整校院两级管理方式为核心的改革,其主要目的是给予院系更大的自主性以调动院系的积极性。这次改革将两级管理的改革与岗位聘任结合在一起,改革的主要内容都涉及师资问题,如院系教师合适的数量,教师工作量核算以及教师职称晋升标准等。案例描述了这次改革的背景、改革的相关内容,重点探讨了管理改革过程中围绕着大学中学校与院系、教学与科研、学术与行政之间的关系展开的博弈过程及相关方的权力地位的变化情况。
  • 教师教育
  • 教师教育
    陈梦然
    2013, 7(2): 6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教师的专业情意和专业素养是教师专业标准构成的根本要件,具有质的规定性。中国高校迫切需要规范教师的专业标准。新任教师、合格教师、骨干教师、主导教师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阶段。各阶段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均有其特定的专业标准,对教师成长具有积极的指引作用。
  • 教师教育
    樊桂清1, 贾相如2
    2013, 7(2): 7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马太效应”是人类社会调节资源利益的一种自发机制,广泛存在于社会各领域。在高校科研领域内,“马太效应”存在着有利于业绩优异的学者成长为学术权威,有利于高校教师提高竞争意识和有利于高校科研力量的壮大的积极影响,同时也存在着导致科研领域内资源垄断现象的发生,加剧科研领域内不公平现象的发生和科技资源配置两极分化的消极影响。高校青年教师应从转变观念,练好内功,努力提升自我;学校层面要加强制度建设,营造学术氛围,为青年教师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从而正确应对高校科研领域内的“马太效应”。
  • 教师教育
    于兆良1, 孙武斌1, 史海波2
    2013, 7(2): 7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教师是高校发展的基础,因此高校的持续发展离不开教师队伍的稳定。基于心理资本能够通过改变个体的认知程序来改变个体的积极态度和行为,而个体态度和行为能够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因此,在对心理资本及其作用机制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心理资本对于教师队伍稳定的影响以及影响机制和影响程度,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基于心理资本作用机制的提高教师队伍稳定性的策略:将心理资本引入到教师的引进环节,加强教师心理资本的培训,改变教师的激励方式,加强心理契约的管理——用心理资本夯实心理契约。
  • 比较研究
  • 比较研究
    赵蒙成, 张玲
    2013, 7(2): 8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心理孤独是美国女研究生面临的严重问题。美国女研究生的人数虽然有了较快的增长,但数量还没有增加到足以改变美国研究生教育的结构的程度,也不会自动解决女研究生的孤独问题。可以采取建立女性非正式团体、尽可能让女教授来指导女研究生等措施来缓解女研究生的心理孤独,但构建具有女性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才是解决该问题的根本策略。
  • 比较研究
    刘春华
    2013, 7(2): 8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世纪中后期,美国高等教育开始步入“大学化”时代。在德国大学理念影响下,留德归美学者将“教学科研相结合”以及“教学自由”原则引入美国,形成了新的大学思想。吉尔曼成功创建了美国第一所研究型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哈佛和耶鲁等殖民地学院也开始了由“学院”向“大学”转型的改革。美国“大学化”运动不是对德国大学的简单模仿和复制,而是德国大学理念与美国精神文化的融合,体现了文化上的独立、选择和修正。
  • 研究生教育
  • 研究生教育
    成立1, 施卫东2, 王振宇1
    2013, 7(2): 9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高校学术不端事件有增无减,导致学风不正的主要原因是制度约束不力,惩处力度不够,处罚主体不明。为了落实“2011计划”,应加强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但更需加大实施他律制度的力度;惩处乏力无形中削弱了他律约束力,故他律、自律和惩处皆不可偏废;既要基于规章制度的实效,健全整个学术打假制度体系,又宜将此体系特别是惩处机制常态化。对2011年教育部出台的《处理办法》提出了几点补充建议。
  • 研究生教育
    杜栋, 王钰云, 雷凯
    2013, 7(2): 9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分析产学研协同创新计划对研究生教育提出的新挑战前提下,基于协同学和协同管理的理论知识,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下研究生培养机制的理论模型,提出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新思路:要从宏观上探讨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两者的协同发展问题,建立协调发展、各具特色的学位体系;从微观上分别探讨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自身协同发展问题,形成协同创新下各自的培养模式;最后指出应开展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的专题研究,进一步强化协同发展的主体作用。
  • 研究生教育
    汪全胜, 陈光
    2013, 7(2): 10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生培养的“合作导师”模式是指学校聘请校外的专家、学者、管理与技术精英等为兼职导师与校内导师共同培养研究生的模式。它是解决现行研究生扩招与导师数量不足,研究生知识与能力的反差等矛盾而衍生出的新模式,它与“导师组”培养模式有一定的相同之处。不同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对“合作导师”的要求各有不同,同时,实施这样的模式还需要一定的制度作保障。
  • 学生管理
  • 学生管理
    周宏伟1, 谢钢1, 2
    2013, 7(2): 10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90后”大学生是指1990年至1999年年底为止出生的进入高校校园的大学生,传统的显性教育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90后”大学生的现实需要。通过比较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优缺点,提出发挥好浓郁的校园文化、教师的师德师风、手机网络等新媒体的载体创新、大学生实践活动、团体辅导方法等多种“隐性”的途径和方式,使用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教育方法,不断提升“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 学生管理
    庞明礼
    2013, 7(2): 11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和创业、劳动力转移的逐渐发展,“新读书无用论”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在问卷调查和面访的基础上对二者的相关性进行检验,结果发现,“新读书无用论”的两个指标因素显著影响了大学生就业压力,两者存在相关性。因此,要促进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共同发展,加强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竞争观,积极完善对大学生的招考录用和就业指导政策,切实落实创业扶持和宏观调控政策,从而有效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 学生管理
    金国
    2013, 7(2): 1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纵观中国近代高校的学生管理,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是“自治”,即学生自治;另一是“他治”,即学校对于学生的规束。“民国”教育方针的重新厘定和早期出国人士的“海归回游”等导致了学生自治的普及,但实际操作中学生自治存在着法律松弛,难以管理和界限不明,干预校政等问题,因此在自治同时也要实施能明确学生自治限度,具有严格的日常管理和严格教学管理的“他治”,体用一致,二者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