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网刊维护  |  留言  |  联系我们  |  返回杂志社  |  English
 
 

期刊在线阅读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文章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Email Alert
   
 

常用链接

 
· PDF阅读器福昕下载
· 江苏大学
· 外文期刊参考文献查询
· 中国知网
· 万方医学网
·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更多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年 33卷 01期
刊出日期:2022-12-23

目录
基础医学
临床医学
经验技术交流
综述
病例报告
消化道肿瘤专题
   
目录
0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编辑部
2023年第1期目次
 
2023 Vol. 33 (01): 0-4 [摘要] ( 97 ) [HTML 1KB] [PDF 324KB] ( 2280 )
消化道肿瘤专题
1 徐春晖, 王慧之, 刘雅雯, 等.
 LncRNA ABHD11-AS1在Erastin诱导的胰腺癌细胞铁死亡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摘要]目的: 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α/β水解酶结构域蛋白11的反义链1(α/βhydrolase domain containing protein 11antisense strand 1,ABHD11AS1)在Erastin诱导的胰腺癌细胞铁死亡中的作用及其潜在机制。方法: 通过GEPIA平台分析ABHD11AS1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和患者预后。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qRTPCR)检测人胰腺癌PANC1、MIApaca2和PaTu8988细胞中ABHD11AS1表达,CCK8法计算Erastin半数抑制浓度(IC50)。在PANC1细胞中过表达ABHD11AS1,分别转染pcDNA3.1、pcDNA3.1ABHD11AS1质粒;在PaTu8988细胞中干扰ABHD11AS1表达,分别转染siControl、siRNA1、siRNA2,qRTPCR检测转染效率,分别予以对照(0 μmol/L Erastin)、Erastin(IC50浓度)处理,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ELISA法检测丙二醛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含量;另在pcDNA3-1-ABHD11-AS1和siRNA1组加入Erastin的同时加入铁死亡挽救剂Ferrostatin1,坏死挽救剂Necrostatin-1或凋亡挽救剂Z-VAD-FMK,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免疫印迹法检测5组胰腺癌细胞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lutathione peroxidase 4,GPX4)、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以及磷酸化mTOR(p-mTOR)表达水平。结果: 胰腺癌组织中ABHD11-AS1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高表达ABHD11-AS1组患者预后较差(P<0.05)。ABHD11-AS1相对表达量由低到高依次是人胰腺癌PANC1、MIApaca2和PaTu8988细胞,Erasin IC50趋势与ABHD11AS1表达量相同,依次是2.245、11.760、17.120 μmol/L。与pcDNA3.1组相比,pcDNA3.1ABHD11AS1组细胞活性及GSH含量明显增高,而丙二醛含量明显降低(P<0.05);与siControl组相比,siRNA1组和siRNA2组细胞活性及GSH含量明显降低,丙二醛含量明显增高(P均<0.05)。仅Ferrostatin-1可以挽救pcDNA3.1-ABHD11AS1和siRNA1组细胞活性(P<0.05)。过表达ABHD11AS1可促进mTOR活化,增强GPX4表达(P<0.05);而干扰ABHD11AS1则相反。结论: LncRNA ABHD11AS1可通过活化mTOR促进GPX4表达,从而促进胰腺癌细胞铁死亡抵抗。
 
2023 Vol. 33 (01): 1-8 [摘要] ( 44 ) [HTML 1KB] [PDF 1613KB] ( 793 )
9 沈昕草, 朱孝仁, 刘媛媛,等.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1对胃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相关机制
目的: 探讨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1(phosphoenolpyruvate carboxykinase 1,PCK1)在胃癌中的表达、与胃癌患者预后的关系及其潜在机制。方法: 利用TCGA数据库、HPA数据库及Oncomine 4.5数据库中胃癌以及癌旁组织的相关数据与图片,分析PCK1表达水平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和总生存期的关系,采用基因功能富集分析(GSEA)预测PCK1调控胃癌潜在的信号通路。体外细胞学实验采用慢病毒转染胃癌HGC-27和AGS细胞,分别敲低与过表达PCK1,采用细胞功能学实验检测PCK1对胃癌细胞生长、增殖、迁移等影响,同时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癌旁组织相比,PCK1在胃癌组织中表达明显上调(P<0.05);ROC曲线提示PCK1对胃癌患者预后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通过GSEA富集分析提示原发性免疫缺陷、细胞黏附分子、趋化因子信号通路、全身性红斑狼疮、产生IgA的肠道免疫网络及RIGⅠ样受体信号通路相关的基因集在PCK1基因低表达表型中差异富集;敲低PCK1后,胃癌HGC-27和AGS细胞生长、克隆形成能力、迁移能力显著下降,同时p-AKT(Ser473)、p-mTOR、p-S6和p-4EBP1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或P<0.01);过表达PCK1则与之作用相反。结论: PCK1在胃癌中呈高表达且与患者预后相关,其可能通过活化AKTmTOR信号通路促进胃癌细胞生长、增殖与迁移。
 
2023 Vol. 33 (01): 9-16 [摘要] ( 31 ) [HTML 1KB] [PDF 26316KB] ( 455 )
17 沈烨,王子懿,汪文平,等.
 小细胞外囊泡在消化道肿瘤诊疗中的应用进展
 小细胞外囊泡因其丰度高且携载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蛋白质、核苷酸、脂质及代谢物等特性,正被用于消化道肿瘤新型标志物诊断技术的开发。随着高通量检测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技术的不断拓展,消化道肿瘤患者小细胞外囊泡内分子标志物的检测、智能药物递送系统、传统治疗方案改良策略等方面已取得了显著进步,显示其广泛的临床转化应用前景。本文将主要阐述消化道肿瘤小细胞外囊泡中分子标志物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治疗策略的最新进展。
 
2023 Vol. 33 (01): 17-22 [摘要] ( 48 ) [HTML 1KB] [PDF 868KB] ( 584 )
23 芦为康, 杭黎华, 李帅,等.
 铁死亡机制及其在胃肠道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铁死亡是一种新型的调节性细胞死亡形式,主要特征为铁依赖性的活性氧和脂质过氧化物蓄积。与常见的细胞凋亡、坏死和自噬相比,铁死亡具有独特的形态学、生物化学和遗传学特征。铁死亡与多种疾病相关,包括癌症、神经退行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和肾损伤等。近期研究发现,铁死亡与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炎症性肠病、胃癌和结直肠癌等胃肠道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本文针对铁死亡发生过程中的主要调控机制及其在胃肠道疾病中的相关进展作一综述。
 
2023 Vol. 33 (01): 23-28,36 [摘要] ( 39 ) [HTML 1KB] [PDF 786KB] ( 1462 )
基础医学
29 陆聪, 桂如林, 吕广钊,等.
Connexin43敲降对血红素诱导的星形胶质细胞凋亡和铁死亡的影响
 目的: 探讨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ASC)的缝隙连接蛋白Connexin43(Cx43)在调控细胞凋亡和铁死亡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用氧化血红素(hemin)处理ASC建立模拟脑出血后细胞凋亡和铁死亡的细胞模型,通过干扰慢病毒敲降ASC中Cx43表达,观察细胞对hemin诱导的凋亡和铁死亡的敏感性。通过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预测Cx43参与调控细胞凋亡和铁死亡的可能机制。通过对Hippo信号通路的关键效应分子Yes相关联蛋白(Yes associated protein,YAP)进行免疫荧光染色以及使用抑制剂干预,对生信分析预测的信号通路进行验证。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hemin处理引起细胞凋亡和铁死亡比例显著增加(P<0.05);相比单纯hemin处理组和阴性对照组(Cx43NC),Cx43敲降组(Cx43KD)细胞凋亡比例显著降低(P<0.05),铁死亡比例显著升高(P<0.05)。生信分析结果显示,Cx43与Hippo信号通路、铁离子结合基因集、脂质过氧化通路、缺氧应激等通路显著相关,进一步转录因子调控网络分析发现转录增强相关结构域(transcriptional enhanced associate domain,TEAD)转录因子家族中TEAD3可能参与调控Cx43相关性下游信号转导通路。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Cx43KD组YAP出现核转位,采用抑制剂阻断YAP和TEAD结合后,Cx43敲降引起的细胞凋亡抵抗和铁死亡增敏得到部分逆转。结论: Cx43敲降通过抑制Hippo通路,促进YAP核转位,与TEAD3结合形成转录复合体,调控ASC对hemin诱导的细胞凋亡抵抗和铁死亡增敏。
 
2023 Vol. 33 (01): 29-36 [摘要] ( 40 ) [HTML 1KB] [PDF 9217KB] ( 604 )
37 张珊, 毛朝明, 董利阳,等.
 日本血吸虫源多肽SJMHE1通过调节脾脏IFN-γ和IL-10的分泌抑制小鼠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
 目的: 探讨日本血吸虫源多肽SJMHE1对小鼠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autoimmune thyroiditis,AIT)的干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将15只6~8周龄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IT模型组和AIT+SJMHE1组,每组5只。对照组小鼠未经任何处理;采用高碘水喂食和皮下多点注射猪甲状腺球蛋白法构建AIT小鼠模型(AIT模型组),并施加SJMHE1干预(AIT+SJMHE1组)。造模28 d后,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甲状腺病理变化;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小鼠甲状腺及脾脏组织中IFNγ和IL10 mRNA的表达水平;ELISA检测血清中IFNγ和IL10含量。另选取未经任何处理的10只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只;实验组小鼠皮下输注FITC标记的SJMHE1(FITCSJMHE1),对照组注射等量PBS,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FITCSJMHE1在甲状腺及脾脏组织中的分布。结果: SJMHE1可减轻AIT小鼠甲状腺组织炎症细胞浸润及滤泡结构破坏,且显著降低血清TgAb水平(P<0.01);此外,SJMHE1显著降低AIT小鼠甲状腺组织和脾脏组织中IFN-γ mRNA的表达,而上调IL-10 mRNA的相对表达量(P均<0.05);且血清中IFN-γ和IL-10含量的改变趋势与mRNA一致(P<0.01和P<0.05)。流式细胞技术结果显示FITCSJMHE1分布于小鼠脾脏组织。结论: SJMHE1可显著抑制AIT小鼠甲状腺炎症反应,其机制可能与其对脾脏IFN-γ和IL-10的调节有关。
 
2023 Vol. 33 (01): 37-41 [摘要] ( 45 ) [HTML 1KB] [PDF 3119KB] ( 728 )
42 李书林, 廖艺琳, 周子杰,等.
miR-4306通过下调SATB2表达抑制骨肉瘤细胞增殖、迁移与侵袭
 目的: 研究miR-4306在骨肉瘤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骨肉瘤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 选取人成骨细胞hFOB 1.19和骨肉瘤细胞Saos-2、MNNG/HOS CI #5,采用qRT-PCR检测miR-4306表达水平。将miR-4306 mimics和阴性对照分别转染至骨肉瘤细胞Saos-2和MNNG/HOS CI #5,采用CCK-8法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及侵袭,蛋白质免疫印迹检测细胞内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标志蛋白表达水平。通过在线靶基因预测网站Targetscan、Starbase预测miR-4306靶基因可能为富含AT序列特异性结合蛋白2(special ATrich sequencebinding protein 2, SATB2),荧光素酶报告系统鉴定靶向关系。将miR4306 mimics、LVSATB2共转染至骨肉瘤细胞中,检测细胞增殖、迁移、侵袭以及EMT标志蛋白表达水平变化。结果: 与人成骨细胞hFOB 1.19比较,骨肉瘤细胞Saos2、MNNG/HOS CI #5中miR-4306表达明显降低(P均<0.01)。转染miR-4306 mimics后,骨肉瘤细胞增殖、迁移、侵袭能力下降,N-钙黏蛋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水平显著降低,E钙黏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或<0.01)。SATB2是miR-4306下游的直接靶标;与miR-4306 mimics+LV-NC组比较,miR-4306 mimics+LV-SATB2组部分逆转miR-4306对骨肉瘤细胞增殖、侵袭、迁移和EMT的影响。结论: miR-4306在骨肉瘤细胞中呈低表达,其可通过下调SATB2表达抑制骨肉瘤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EMT。
 
2023 Vol. 33 (01): 42-48 [摘要] ( 39 ) [HTML 1KB] [PDF 9568KB] ( 500 )
临床医学
49 向鹤麟, 金晔, 袁倩,等.
 Drop-off微滴式数字PCR检测急性髓系白血病NRAS基因突变及其临床应用
 目的: 建立检测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神经母细胞瘤RAS病毒癌基因同源物(NRAS)基因突变的drop-off微滴式数字PCR(droplet digital PCR,ddPCR)方法,并评价该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针对NRAS G12和G13突变位点设计特异性drop-off ddPCR引物和探针,建立最佳反应体系,并对该方法进行性能验证。应用该方法对140例临床样本进行初筛,其检测结果与Sanger测序进行比较,并用二代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进行验证。结果:建立drop-off ddPCR检测NRAS基因G12/G13突变的方法,灵敏度达0.158%,重复性、线性良好,其空白限为5.40拷贝数/μL,最低检测下限为15.84拷贝数/μL。在140例初诊AML患者中,dropoff ddPCR检出NRAS突变28例(20%),其突变负荷为0.26%~52.85%(中位2.14%);而Sanger测序仅检出7例(5%)阳性,为进一步验证,将21例Sanger测序结果阴性而dropoff ddPCR检测阳性的样本进行NRAS基因NGS,检出14例阳性,而另外7例NGS阴性的样本,其drop-off ddPCR检测突变频率为0.53%~1.50%(中位1.10%)。结论: 建立了drop-off ddPCR技术检测AML患者中NRAS基因突变的方法,该方法灵敏度高,可用于对NRAS基因G12/G13突变进行定量检测,有望可用于AML患者预后判断和疾病监测。
 
2023 Vol. 33 (01): 49-53 [摘要] ( 44 ) [HTML 1KB] [PDF 3806KB] ( 758 )
54 徐莉, 汪健飞, 郑枫,等.
 超声心动图评价急性心肌梗死Ⅱ期心脏康复前后心功能及同步性
 目的: 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Ⅱ期心脏康复前后心功能及同步性改变。方法: 对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Ⅱ期心脏康复前后使用脉冲多普勒结合心电图计算主肺动脉射血前时间差,即心室间机械延迟时间(IVMD)。于心尖四腔心切面,使用M型超声心动图,计算出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使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获取心尖四腔心全容积图像,在Qlab 9.0软件下获得心率、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左房最大容积(LAVmax)和左房射血分数(LAEF)。软件自动计算出左室16节段达收缩期最小容积点时间最大时间差(Tmsv16Dif)心率校正值,即LVTmsv16Dif/RR(%),以及左房16节段达收缩期最小容积点时间最大时间差(Tmsv16Dif)心率校正值,即LATmsv16Dif/RR(%)。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Ⅱ期心脏康复后心率、LATmsv16Dif/RR(%)明显低于康复前(P<0.001和P<0.05),LVEF、LAEF明显高于康复前(P<0.001和P<0.05),康复前后IVMD、TAPSE、LVEDV、LAVmax、LVTmsv16Dif/R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Ⅱ期心脏康复后左心收缩功能及左房同步性较康复前改善。
 
2023 Vol. 33 (01): 54-56 [摘要] ( 40 ) [HTML 1KB] [PDF 748KB] ( 472 )
57 杨慧, 姜润秋, 郭睿,等.
  4种荧光原位杂交探针检测隐匿易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比较
 
2023 Vol. 33 (01): 57-62 [摘要] ( 44 ) [HTML 1KB] [PDF 1950KB] ( 641 )
63 郭小燕, 李月峰, 张利平.
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粪便钙卫蛋白测定及其与血清炎性因子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卒中后认知障碍(post 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患者粪便钙卫蛋白(fecal calprotectin,FC)水平及其与认知状态和血清炎性因子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就诊的PSCI患者32例、卒中后无认知障碍(post stroke with no cognitive impairment,PSNCI)患者44例和无卒中对照者25例,检测并对比3组中FC水平以及PSCI组治疗前后的FC水平。对PSCI组进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评估,并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白介素6(IL6)的水平。结果: PSCI组、PSNCI组和对照组的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未见明显差异,高血压史和糖尿病史在3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PSCI组FC水平显著高于PSNCI组和对照组(P<0.01)。对PSCI患者改善认知治疗1个月后,PSCI患者FC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在PSCI组中,FC水平与MoCA评分和MMSE评分呈负相关(P<0.01),与血清CRP水平和血清IL6水平呈正相关(P<0.01)。结论: PSCI患者FC水平升高,与PSCI患者的认知功能和血清炎性因子具有相关性,在PSCI的发生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2023 Vol. 33 (01): 63-66 [摘要] ( 41 ) [HTML 1KB] [PDF 1015KB] ( 573 )
经验技术交流
67 吴杰, 龚黎, 闻宝杰,等.
16G与18G活检针在超声引导下肝组织穿刺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比较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组织穿刺活检中16G和18G活检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1月在我院接受超声引导下经皮肝脏组织活检的410例患者,包括187例16G活检针穿刺活检和223例18G活检针穿刺活检,根据皇家病理学家学会指南的标准,记录活检标本长度及汇管区数量,比较两组的标本长度、汇管区数量、样本的充分性及穿刺并发症情况。结果: 所穿刺肝组织均获得明确病理诊断及病理学分级与分期,16G组的平均穿刺长度为(1.34±0.49)cm,平均汇管区数目为(8.04±2.31)个,取材良好及合格率为82.4%(154/187);18G组的平均穿刺长度为(1.38±0.44)cm,平均汇管区数目为(7.88±2.64)个,取材良好及合格率为75.3%(168/223),两组间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18G活检针可以获得足够长度的肝组织及足够数量的汇管区数目,在临床操作中可以应用18G穿刺活检针来获取肝组织标本。
 
2023 Vol. 33 (01): 67-69 [摘要] ( 46 ) [HTML 1KB] [PDF 713KB] ( 772 )
70 陈国兆, 陶云霞, 朱元宸,等.
急诊颅骨牵引复位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
 目的: 探讨生命体征监护下急诊颅骨牵引复位在治疗下颈椎单节段骨折脱位中的应用价值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下颈椎(C3-7)骨折脱位合并关节突交锁患者,对其中资料完整且随访时间大于12个月的50例患者进行研究。其中Ⅰ期急诊颅骨牵引复位结合Ⅱ期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26例(牵引组),单纯Ⅱ期前路撑开撬拨复位+减压固定融合治疗24例(撬拨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测量损伤节段椎间隙高度及Cobb角;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分级法、ASIA运动及感觉功能评分对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分析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50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13.35(12~15)个月。牵引组Ⅱ期颈椎前路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少于撬拨组(P<0.001)。两组患者术后颈椎椎间隙高度、Cobb角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均<0.001),两组间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两组患者脊髓损伤ASIA分级、ASIA运动及感觉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均<0.001);Ⅰ期牵引后、Ⅱ期手术后及术后1年随访,牵引组ASIA运动及感觉功能评分均明显优于撬拨组(P均<0.001);术后1年两组间脊髓损伤ASIA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8)。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撬拨组(41.67%)明显高于牵引组(7.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45,P=0.013)。结论: 监护状态下急诊颅骨牵引复位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关节突交锁临床疗效良好,能够减少后续手术创伤,降低手术风险和并发症,有效改善脊髓神经功能。
 
2023 Vol. 33 (01): 70-75 [摘要] ( 52 ) [HTML 1KB] [PDF 3778KB] ( 391 )
病例报告
76 张翰林, 刘莉萍, 陈雁雁,等.
 误诊为雄激素性秃发的成人黑点癣1例
 
2023 Vol. 33 (01): 76-78 [摘要] ( 40 ) [HTML 1KB] [PDF 12412KB] ( 468 )
综述
79 姜伟, 朱海涛, 曹雄锋.
乳腺癌分子分型特征与数字乳腺断层摄影征象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乳腺癌一直是女性癌症相关死亡事件的首要因素。分子分型为乳腺癌患者的个性化精确治疗策略提供了关键证据,并进一步提高了患者生存率。乳腺癌最终的分子病理往往需要术前穿刺活检或手术标本的免疫组化分析的支持,但这一过程有创且采样不足,分析不完整,不能很好地反映癌巢整体信息。与其他常规影像学检查方法相比,数字乳腺断层摄影(digital breast tomosynthesis, DBT)作为一种无创影像学检查工具,在揭示乳腺癌的结构特征、分子分型、鉴别诊断和临床分期评估等方面发挥着更加全面有效的作用。本文综述了乳腺癌各分子亚型的病理特征、临床治疗现状及典型DBT影像学征象,旨在为其早期准确诊断、个性化治疗、合理监测生物学行为、评估疗效及预后提供更客观的证据。
 
2023 Vol. 33 (01): 79-83 [摘要] ( 43 ) [HTML 1KB] [PDF 737KB] ( 623 )
84 刘姝岑,朱雪红,宾力, 等.
间充质干细胞在子宫内膜损伤修复中的机制研究进展
 子宫内膜损伤是指因各种宫腔操作不当或次数过多所引起的子宫内膜基底层损伤,导致患者术后出现宫腔粘连、内膜薄化,并引发一系列包括经量过少、闭经、习惯性流产以及受孕困难等临床症状。尽管目前临床上针对子宫内膜损伤后修复的方法有很多,但对于中重度损伤后内膜再生的方法却十分有限,且各类方法均未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间充质干细胞因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可分化为不同的细胞系,并分泌高水平蛋白,从而在子宫内膜修复领域拥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针对近年来间充质干细胞在修复损伤后子宫内膜方面的相关性研究作一综述。
 
2023 Vol. 33 (01): 84-92 [摘要] ( 44 ) [HTML 1KB] [PDF 12817KB] ( 475 )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微信公众号

 
 

编辑部公告

 
· 编辑部关于网站维护的公告
· 编辑部关于开具《稿件录用证明》的公告
· 本刊入选武书连研发的《科学引文数据库(SCD
· 本刊荣获教育部“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
· 作者投稿请从本网站注册登录!
                  更多 
 

下载中心

 
·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中英文引用格式(2021—2023年)
· 2023年总目录
· 2022年总目录
· 2021年总目录
· 论文写作格式
 

版权信息

 
主管单位: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江苏大学
主  编:许文荣
国际刊号:ISSN 1671-7783
国内刊号:CN 32-1669/R
刊  期:双月刊
编辑出版:《江苏大学学报(医学
     版)》编辑部
地  址:江苏省镇江市学府路
     301号江苏大学杂志社
邮  编:212013
电  话:0511-84446824
 

版权所有 © 2012《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编辑部
Journal of Jiangsu University (Medicine Edition)
编辑部电子信箱:xbyx@ujs.edu.cn或xbyx@mail.ujs.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