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网刊维护  |  留言  |  联系我们  |  返回杂志社  |  English
 
 

期刊在线阅读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文章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Email Alert
   
 

常用链接

 
· PDF阅读器福昕下载
· 江苏大学
· 外文期刊参考文献查询
· 中国知网
· 万方医学网
·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更多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年 30卷 02期
刊出日期:2020-03-30

目录
基础医学
临床医学
检验医学
经验技术交流
新冠肺炎专题
肿瘤与铁死亡专题
   
目录
1
2020 Vol. 30 (02): 1-4 [摘要] ( 24 ) [HTML 1KB] [PDF 345KB] ( 699 )
新冠肺炎专题
93 王玥莹1,2,3, 刘彤1,2,3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心脏损伤
 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SARSCoV2)感染者通常以呼吸系统症状为典型表现。随着感染人数增加,研究发现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感染者预后较普通患者严重,部分患者出现病毒感染相关心脏损伤,可能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介导SARSCoV2感染有关。适当应用心肌保护药物可能有助于改善SARSCoV2感染预后。
2020 Vol. 30 (02): 93-97 [摘要] ( 38 ) [HTML 1KB] [PDF 1017KB] ( 1016 )
97 沈权1, 王建强2, 杨世兴1, 王晓春1, 张文1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亟待阐明的若干关键科学问题
2019年底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至今在全球已造成超过8万人感染、2700多人死亡(截至2020年2月25日)。虽然SARSCoV2与2003年爆发的SARSCoV同属冠状病毒科、β冠状病毒属且相似性较高,全基因组同源性约79%,但是两者在病程、致死率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到目前为止,SARSCoV2的宿主(包括自然宿主和中间宿主)、传播途径、毒力变异等方面还亟待阐明。本文将对上述存在的若干科学问题进行简要阐述。
2020 Vol. 30 (02): 97-100,108 [摘要] ( 31 ) [HTML 1KB] [PDF 2606KB] ( 753 )
101 付凯, 付永佳, 李慧姣, 蒋忠胜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研究进展
自2019年12月起,中国湖北省暴发了一系列原因不明的肺炎病例,科学家分离出一种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这种病毒感染已经在中国和全球多个国家流行,引起了全球关注。这是继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SARSCoV)和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CoV)后发现的第三种冠状病毒,目前诸多学者对其进行大量的研究,本文对SARSCoV2的病原学、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诊断及治疗等进行综述。
2020 Vol. 30 (02): 101-108 [摘要] ( 47 ) [HTML 1KB] [PDF 807KB] ( 881 )
109 曹俊1, 唐佩军2, 朱烽烽2, 周峰1, 牛广豪1, 宋全1, 潘韵芝1, 杨薇1
糖皮质激素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中的药学监护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COVID19)疫情发生以来先后制定了7个版本的COVID19诊疗方案,并给予了越来越完善和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推荐的药物中包括糖皮质激素,但激素在病毒性肺炎中的应用目前存在一定争议。激素药理作用复杂、种类繁多,在具体应用时,品种的选择、使用剂量及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等各方面都需要给予特别的关注。本文根据现有资料,总结了激素在COVID19中的应用,为临床治疗提供药学监护方面的参考。
2020 Vol. 30 (02): 109-113 [摘要] ( 50 ) [HTML 1KB] [PDF 739KB] ( 816 )
114 张建国1, 丁道银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患者的心肌酶谱分析
目的:  研究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血清心肌酶谱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30例重症COVID19患者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比较存活组与死亡组的肌钙蛋白T(TnT)、肌红蛋白(MYO)、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乳酸脱氢酶(LDH)水平。结果:  所有重症患者心肌损伤标志物均出现明显异常,与存活患者相比,死亡患者出现TnT、CKMB和MYO异常比例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存活组与死亡组LDH升高患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125)。结论: COVID19重症患者出现心肌损伤标志物异常较常见,且死亡患者更明显。
2020 Vol. 30 (02): 114-115 [摘要] ( 43 ) [HTML 1KB] [PDF 684KB] ( 748 )
肿瘤与铁死亡专题
116 胡善林1, 莫钦国2, 罗建芳1, 聂云凤3
铁死亡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铁死亡(ferroptosis)是一种新近定义的细胞死亡形式,与细胞凋亡、自噬以及其他形式的细胞死亡不同,其涉及铁和活性氧。目前研究表明,铁死亡与多种疾病的病理细胞死亡相关,如阿尔茨海默病、脑出血、创伤性脑损伤和缺血再灌注损伤等。此外,在多种肿瘤细胞中也发现铁死亡,其可能具有抑癌作用,并可用于治疗癌症。本文综述细胞铁死亡的可能机制,并回顾铁死亡在肝癌、卵巢癌、头颈部肿瘤以及其他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2020 Vol. 30 (02): 116-120 [摘要] ( 32 ) [HTML 1KB] [PDF 3320KB] ( 2085 )
121 张正阳, 王昕, 王康, 朱海涛
肿瘤铁死亡调控机制的新进展
铁死亡(ferroptosis)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细胞死亡方式,它与细胞内的氧化还原稳态失衡相关。与凋亡、坏死等传统的死亡方式不同,细胞内游离铁增多和脂质过氧化是铁死亡独特的代谢特征。大量研究表明,相比于正常细胞,肿瘤细胞需要更多的铁来维持生长,该特征导致肿瘤细胞对于铁死亡更加敏感。自发现铁死亡以来,学者们陆续提出利用铁死亡的方式杀伤肿瘤的治疗策略。本文针对铁死亡发生过程中肿瘤细胞内铁、脂质和氨基酸代谢的主要调控机制,以及其在胰腺导管细胞癌、肝细胞癌、胶质瘤和血液系统肿瘤中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总结。
2020 Vol. 30 (02): 121-124,143 [摘要] ( 43 ) [HTML 1KB] [PDF 765KB] ( 1500 )
125 蔡晓杰1, 王鸣2, 高洁1, 姜伟1, 宋廉2,张礼荣2, 龚爱华1, 朱海涛2, 王冬青2
二甲双胍逆转低氧诱导的胰腺癌细胞铁死亡抵抗及潜在的作用机制
目的:  探讨二甲双胍是否能够逆转低氧诱导胰腺癌细胞对铁死亡诱导剂的抵抗,并进一步明确其作用机制。方法: 人胰腺癌Patu8988细胞分别在常氧和低氧下培养不同时间(0、12、24、48 h),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免疫印迹法检测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α,HIF1α)蛋白表达;用不同浓度铁死亡诱导剂Erastin分别处理常氧和低氧培养的Patu8988细胞,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低氧培养的Patu8988细胞分别给予以下处理:对照组、二甲双胍、Erastin、二甲双胍联合Erastin,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免疫印迹法检测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lutathione peroxidase 4,GPX4)蛋白表达;用不同浓度二甲双胍处理低氧培养的Patu8988细胞,免疫印迹法分别检测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AMPK),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mTOR),HIF-1α等蛋白表达。结果:  与常氧组相比,低氧抑制细胞增殖,且呈时间依赖性,在48 h差异最显著(P<0.05);Erastin浓度为10 μmol/L时,低氧组细胞活性明显低于常氧组(P<0.05),为最佳实验浓度;低氧条件下,与单药处理组相比,二甲双胍联合Erastin可以显著抑制细胞活性,降低GPX4蛋白表达水平(P均<0.05);二甲双胍能够激活AMPK,抑制mTOR磷酸化以及HIF-1α蛋白水平(P均<0.05)。结论: 二甲双胍能够通过AMPKmTOR轴减少HIF1α表达,从而逆转低氧诱导的胰腺癌细胞铁死亡抵抗。
2020 Vol. 30 (02): 125-130 [摘要] ( 68 ) [HTML 1KB] [PDF 1154KB] ( 907 )
基础医学
131 韩田田, 孟红霞, 赵康容, 孙爱琴, 杨万年, 邵根宝
二甲双胍抑制赖氨酸特异性组蛋白去甲基化酶1介导的卵巢癌细胞增殖和迁移
目的:  探讨二甲双胍抑制卵巢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可能分子机制。方法: 用不同浓度二甲双胍(0、5、10和20 mmol/L)处理卵巢癌HO8910和SKOV3细胞,EdU和迁移实验检测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免疫印迹和qRT-PCR检测细胞内赖氨酸特异性组蛋白去甲基化酶1(lysine specific demethylase 1,LSD1)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免疫印迹检测PI3K/AKT信号通路蛋白表达水平。建立诱导型稳定敲低LSD1的卵巢癌HO8910和SKOV3细胞株,经10 mmol/L二甲双胍处理,通过EdU和迁移实验检测各组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二甲双胍处理组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明显降低(P均<0.01),LSD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LSD1特异性底物H3K4me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均<0.01);PI3K/AKT信号通路蛋白PI3K和pAKT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均<0.01)。二甲双胍处理和敲低LSD1后,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 二甲双胍可能通过抑制PI3K/AKT通路下调LSD1蛋白表达,从而抑制卵巢癌细胞增殖与迁移。
2020 Vol. 30 (02): 131-137 [摘要] ( 34 ) [HTML 1KB] [PDF 16607KB] ( 517 )
138 邓之奎1,2, 朱伟1
miR-155-5p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目的:  探讨miR-155-5p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收集43例AML患者和21例缺铁性贫血患者的骨髓单个核细胞(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s, BMMNC),qRT-PCR法检测两组细胞miR1555p和Bcl2 mRNA表达水平。AML细胞转染miR1555p类似物或抑制剂后,CCK8法检测经不同浓度阿糖胞苷作用后AML细胞的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经阿糖胞苷(0.16 μg/mL)作用后AML细胞的凋亡情况。通过q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分别检测AML细胞转染miR-155-5p抑制剂后NF-κB、Bcl-2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AML患者较缺铁性贫血患者BMMNC的miR1555p(t=4.688, P=0.002)和Bcl-2 mRNA(t=4.066, P=0.014)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CCK8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转染miR1555p类似物的AML细胞经阿糖胞苷处理后细胞活性增高,凋亡明显减少;相反,转染miR-155-5p抑制剂组细胞活性降低,凋亡明显增多(P均<0.01)。qRT-PCR和蛋白质印迹结果显示,转染miR1555p抑制剂后AML细胞NFκB、Bcl-2表达水平降低。结论: miR-155-5p可能通过上调NF-κB、Bcl-2的表达抑制AML细胞凋亡。
2020 Vol. 30 (02): 138-143 [摘要] ( 57 ) [HTML 1KB] [PDF 4647KB] ( 627 )
144 戚晓瑜, 王青霞, 李婉, 卢春
CDCP1基因重组慢病毒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对宫颈癌细胞增殖与迁移的影响
目的:  构建含CUB结构域包含蛋白1(CUB domain containing protein 1,CDCP1)基因的重组慢病毒表达载体,研究CDCP1蛋白对宫颈癌细胞增殖与迁移的影响。方法: 以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 HUVECs)cDNA为模板,采用PCR法扩增出CDCP1基因,将其克隆至pHAGECMVMCSIzsGreen载体中,构建重组慢病毒表达载体pHAGE-CDCP1。将重组质粒pHAGE-CDCP1以及对照质粒pHAGE分别与包装质粒psPAX2以及包膜质粒pMD2.G共转染入人胚肾上皮细胞(293 T细胞),48 h后收集病毒悬液,并采用梯度稀释法测定病毒滴度。将重组慢病毒CDCP1感染人宫颈癌HeLa细胞,通过免疫印迹法检测CDCP1蛋白的表达,采用CCK-8实验检测过表达 CDCP1对 HeLa 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划痕实验和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观察过表达CDCP1对HeLa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  质粒双酶切鉴定以及核酸测序比对结果证实重组质粒pHAGE-CDCP1构建成功。重组pHAGE-CDCP1慢病毒感染宫颈癌HeLa细胞后细胞状态良好,CDCP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加。高表达CDCP1可以显著提高HeLa 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结论: 过表达CDCP1能够促进宫颈癌 HeLa 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2020 Vol. 30 (02): 144-148,153 [摘要] ( 46 ) [HTML 1KB] [PDF 6859KB] ( 598 )
149 魏丹丹, 谢中艺, 杨帆帆, 林立萍, 黄新祥, 张盈
OmpR对伤寒沙门菌巨噬细胞内生存能力的影响
目的:  研究OmpR对伤寒沙门菌巨噬细胞内生存能力的影响及相关分子机制。方法: 利用空载体对照株(WT-pBAD33)、ompR缺陷株(ΔompRpBAD33)和 ompR回补株(C-ΔompR)进行巨噬细胞THP1胞内生存能力实验,探究伤寒沙门菌OmpR对于巨噬细胞内生存能力的影响。进一步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β半乳糖苷酶活性、凝胶阻滞实验(EMSA)分析伤寒沙门菌OmpR对ssrA、ssrB和spiC的调控作用。结果:  ΔompRpBAD33巨噬细胞内生存能力显著低于WTpBAD33,C-ΔompR部分恢复了其生存能力;qRT-PCR和β-半乳糖苷酶活性实验结果表明,ΔompR-pBAD33中巨噬细胞内生存相关基因ssrA、ssrB和spiC的转录水平较WT-pBAD33明显下降; 体外表达纯化His-OmpR蛋白后进行的EMSA表明,OmpR可直接与ssrA、ssrB和spiC基因启动子区域结合。结论: OmpR通过直接调节巨噬细胞内生存相关基因ssrA、ssrB和spiC的表达,从而增强伤寒沙门菌巨噬细胞内生存能力。
2020 Vol. 30 (02): 149-153 [摘要] ( 44 ) [HTML 1KB] [PDF 1278KB] ( 703 )
检验医学
154 刘小晓, 张晓英
血清NSE及aEEG动态变化早期预测窒息新生儿脑损伤的意义
目的:  探讨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及振幅整合脑电图(amplitudeintegrated electroencephalography,aEEG)动态变化早期预测窒息新生儿脑损伤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住院治疗的66例足月窒息新生儿为窒息组,按窒息程度分为轻度窒息组46例和重度窒息组20例;选择同期无窒息足月儿为对照组(30例)。监测3组患儿生后24 h、3 d、7 d血清NSE及生后6 h、3 d、7 d 时aEEG的变化。所有窒息组患儿依据脑损伤MRI结果分为MRI阳性组、MRI阴性组,运用ROC曲线评估血清NSE及aEEG早期预测窒息新生儿脑损伤的临床意义。结果:  ① 3个时间点重度窒息组血清NSE水平明显高于轻度窒息组和对照组。② 生后6 h、3 d、7 d,aEEG背景活动、睡眠觉醒周期(SWC)、痫性活动(SA)与窒息程度均存在相关性,生后6 h相关性r分别为0.678、0.621、0.437,生后3 d相关性r分别为0.739、0.863、0.746,生7 d相关性r分别为0.824、0.869、0.847,P均<0.05。③重度窒息组颅脑MRI阳性率明显高于轻度窒息组(χ2=4.521,P<0.05)。④ ROC曲线分析显示,生后24 h血清NSE浓度预测颅脑MRI阳性率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最高,敏感度为0.875,特异度为0.885,当血清NSE水平达48.7 μg/L,其诊断价值最大。⑤ 由背景活动正常、SWC成熟度及SA运用ROC曲线预测颅脑MRI阳性率,生后6 h、3 d时aEEG的变化对早期窒息脑损伤的诊断价值较低,生后第7天aEEG的变化对窒息脑损伤无诊断价值。结论: 血清NSE及aEEG动态变化对窒息新生儿脑损伤有监测和预警作用,对早期预测脑损伤有临床应用价值。
2020 Vol. 30 (02): 154-159,164 [摘要] ( 45 ) [HTML 1KB] [PDF 1946KB] ( 536 )
160 吕梦佳, 李坚, 陈萍, 王宁新, 汪毅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浆中lncRNAMALAT1和lncRNAATB的表达及诊断价值
目的:  评价血浆长链非编码RNA肺腺癌转移相关转录因子1(metastasisassociated lung adenocarcinoma transcript 1,lncRNA-MALAT1)及转化生长因子β激活的长链非编码RNA(lncRNA activated by TGF-β,lncRNA-ATB)诊断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60例NSCLC患者和60例良性肺病患者的血浆标本,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lncRNA-MALAT1及lncRNA-ATB的相对表达水平,分析其与NSCL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分别构建血浆lncRNA-MALAT1及lncRNA-ATB诊断NSCLC的ROC曲线,评估其诊断效果,并与血清癌胚抗原及细胞角蛋白十九片段(Cyfra21-1)进行比较。结果:  与良性肺病患者相比,NSCLC患者血浆lncRNA-MALAT1表达明显下调,lncRNA-ATB表达明显上调(P<0.05)。血浆lncRNA-MALAT1及lncRNA-ATB表达水平与NSCLC患者性别、年龄、吸烟指数、组织病理类型及TNM分期等无显著相关(P均>0.05)。血浆lncRNA-MALAT1和lncRNA-ATB诊断NSCLC的ROC曲线下面积均明显高于血清癌胚抗原及Cyfra211;二者诊断NSCLC的准确性高于血清癌胚抗原及Cyfra21-1,二者联合检测准确性较单独检测高。结论: 血浆lncRNA-MALAT1及lncRNA-ATB可作为诊断NSCLC的生物标志物。
2020 Vol. 30 (02): 160-164 [摘要] ( 49 ) [HTML 1KB] [PDF 1627KB] ( 566 )
165 徐红星, 刘艺, 朱琴芳, 徐卫东
EUROPattern全自动免疫荧光核型和滴度判读系统检测抗核抗体的应用评价
目的:  评价EUROPattern全自动免疫荧光核型和滴度判读系统对抗核抗体荧光片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苏州市立医院本部血清标本202例,其中包括确诊的177例自身免疫病患者血清标本及25例健康体检者血清标本。应用Sprinter XL全自动间接免疫荧光仪检测抗核抗体,分别采用EUROPattern Suit全自动判读系统以及传统目视判读方法对两组血清标本抗核抗体的核型及滴度进行分析,比较两种方法的分析结果并进行评价。结果:  ① 全自动判读系统和目视判读方法在202例血清标本中阳性率分别为85.6%和86.1%,两种判读方法阳性率无显著差异(P=0.886);比较两种方法的性能验证指标,灵敏度、特异性、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其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② 全自动判读系统和目视判读方法显示荧光核型同时阳性169例,同时阴性24例,总体符合率为95.5%,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816。③ 全自动判读系统与目视判读方法的荧光核型分布显示,其总体一致率为85.1%;不同荧光模式一致率由高到低为核点型(100%)、着丝点型 (93.8%)、均质型(91.7%)、核仁型 (88.5%)、胞质型 (84.6%)、颗粒型和混合型 (均80.0%)。④ 除混合型外,两种方法滴度判读均有较高的符合率(81.8%~100.0%)。结论: 与传统目视判读结果比较,全自动荧光判读系统对抗核抗体核型和滴度判读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性及符合率,可以较好地满足临床需求。
2020 Vol. 30 (02): 165-168 [摘要] ( 47 ) [HTML 1KB] [PDF 779KB] ( 885 )
临床医学
169 张宁宁, 盛良驹, 徐宇浩, 朱彦, 张丹伟, 李月峰
抑郁症家族史阳性首发患者和健康者脑血流灌注的变化
目的:  应用磁共振动脉自旋标记(ASL)技术探究家族史阳性的首发抑郁患者和健康者脑血流灌注的变化。方法: 对50例首发抑郁患者(家族史阳性21例、家族史阴性29例)和52例健康受试者(家族史阳性22例、家族史阴性30例)进行ASL灌注扫描,以SPM12软件进行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灌注图像的预处理及统计分析。结果:  ① 与家族史阴性健康者相比,家族史阴性首发抑郁患者存在CBF显著降低的区域(左侧额中回、左侧枕上回、左侧丘脑及右侧尾状核)和CBF显著增加的区域(左侧扣带回、右侧豆状核及右侧海马); ② 与家族史阳性健康者相比,家族史阳性首发抑郁患者只存在CBF显著降低的区域(左侧额中回、左侧枕上回及右侧杏仁核); ③ 与家族史阴性首发抑郁患者相比,家族史阳性首发抑郁患者右侧杏仁核及左侧脑岛的CBF显著降低; ④ 与家族史阴性健康者相比,家族史阳性健康者右侧杏仁核CBF明显降低。结论: 家族史阳性首发抑郁患者和健康者脑血流灌注存在异常,其中右侧杏仁核为主要受累脑区。
2020 Vol. 30 (02): 169-172 [摘要] ( 34 ) [HTML 1KB] [PDF 755KB] ( 660 )
173 汪芸玏, 王如兴
NT-proBNP联合肾小球滤过率对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心衰程度的预测价值
目的:  研究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联合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对慢性心衰患者心衰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募有慢性心衰病史、入院完善NTproBNP和eGFR的临床心功能下降患者124例,并按照心功能等级及eGFR进行分组,分析肾功能正常及减低患者间血浆NTproBNP水平差异,Pearson相关分析NTproBNP与eGFR的相关性,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纳入心衰程度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NTproBNP与预测模型对慢性心衰程度的预测效能。结果:  肾功能减低组血浆NTproBNP水平较肾功能正常组明显增高(P<0.01)。对心功能Ⅲ级和Ⅳ级分别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肾功能正常组与肾功能减低组患者NTproBNP亦有统计学差异(P均<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慢性心衰患者的血浆NTproBNP水平与eGFR呈负相关(r=-0.499,P<0.01)。Logistic回归分析后纳入NTproBNP、肾功能分期以及两变量乘积建立模型,ROC曲线分析提示预测模型比单用NTproBNP对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恶化程度预测性更好(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8和0.751)。结论: 慢性心衰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与eGFR呈负性关联,且NTproBNP联合eGFR对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心衰程度具有较高的预测能力。
2020 Vol. 30 (02): 173-176 [摘要] ( 52 ) [HTML 1KB] [PDF 925KB] ( 811 )
经验技术交流
177 濮健峰, 王梅芳, 徐媛, 李晓栋, 冯婉琳, 邵东华
超声引导股神经阻滞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在髌骨骨折手术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股神经阻滞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在髌骨骨折手术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择期行单侧髌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患者60例,年龄45~80岁,体质量43~82 kg,ASA I~II级,随机分为两组,E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C组:采用喉罩全身麻醉,每组30例。记录术后2、6、12 h数字评分法(NRS)评分,两组患者术中芬太尼的使用剂量、术后48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及曲马朵使用量情况,术中呼吸抑制、术后呼吸抑制、咽喉疼痛、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患者及术者对麻醉的满意度。结果: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ASA分级和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E组术后2 h,6 h NRS评分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 h NRS评分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组术中芬太尼的使用剂量、术后48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均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未给予曲马朵;两组患者术中呼吸抑制、术后呼吸抑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E组患者术后咽喉疼痛、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明显低于C组(P<0.05);两组患者及术者对麻醉的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能给髌骨骨折患者围术期提供安全、有效、可靠、舒适的麻醉。
2020 Vol. 30 (02): 177-180 [摘要] ( 45 ) [HTML 1KB] [PDF 757KB] ( 690 )
181 王敏磊, 孙凯颉, 李英斌
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再通失败后行补救性支架植入15例报告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再通失败后行补救性支架植入的临床疗效及使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 受体拮抗剂的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9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15例机械取栓失败后行补救性支架植入的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使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 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记录补救性支架植入后血管再通、出血转化、预后以及死亡等情况,评估补救性支架植入的临床疗效及使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 受体拮抗剂的安全性。结果:  共植入支架15枚,14例术后即刻实现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mTICI) 2b/3 级再通,2例发生出血转化;术后3个月,6例预后良好,6例不同程度残疾,2例死亡,1例失访。结论: 机械取栓再通失败的脑梗死患者采用补救性支架植入可实现血管再通,安全可行,且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的使用未增加颅内出血的风险。
2020 Vol. 30 (02): 181-184 [摘要] ( 44 ) [HTML 1KB] [PDF 2907KB] ( 778 )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微信公众号

 
 

编辑部公告

 
· 编辑部关于网站维护的公告
· 编辑部关于开具《稿件录用证明》的公告
· 本刊入选武书连研发的《科学引文数据库(SCD
· 本刊荣获教育部“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
· 作者投稿请从本网站注册登录!
                  更多 
 

下载中心

 
·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中英文引用格式(2021—2023年)
· 2023年总目录
· 2022年总目录
· 2021年总目录
· 论文写作格式
 

版权信息

 
主管单位: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江苏大学
主  编:许文荣
国际刊号:ISSN 1671-7783
国内刊号:CN 32-1669/R
刊  期:双月刊
编辑出版:《江苏大学学报(医学
     版)》编辑部
地  址:江苏省镇江市学府路
     301号江苏大学杂志社
邮  编:212013
电  话:0511-84446824
 

版权所有 © 2012《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编辑部
Journal of Jiangsu University (Medicine Edition)
编辑部电子信箱:xbyx@ujs.edu.cn或xbyx@mail.ujs.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