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管理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期刊订阅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本周话题  |  English
 

2007年创刊
ISSN 1673-8381
CN 32-1774/G4
 

期刊在线阅读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文章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版权信息  
主管单位: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江苏大学
协办单位: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
主  编:袁寿其
编辑出版:《高校教育管理》编辑部
电  话:0511-84446013
地  址:江苏省镇江市学府路
              301号江苏大学杂志社
邮  编:212013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高校教育管理
 
2022年 16卷 3期
刊出日期:2022-05-10

专家笔谈
探索争鸣
民办与职业教育管理
高等教育国际化
   
专家笔谈
1 李立国,孙杰远,刘振天,薛二勇,陈亮
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的多维思考与推进策略
中西部高等教育是中西部发展战略的内生力量,全面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既是优化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布局的有力之举,也是新时代赋予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新使命与责任。推进中西部高等教育全面振兴,需要在共生视域观照下形成求同存异、互促共赢与多维互动的集群发展愿景;与产业革新同频共振,进而更好地推动中西部高等教育服务产业的创新发展;优化人才项目管理制度,推动区域人才协同发展。除此之外,高质量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还应秉持开放、包容、创新的发展理念,彰显内生创新性、社会互动性以及组织协调性的本质特征。
2022 Vol. 16 (3): 1-23 [摘要] ( 56 ) [HTML 1KB] [PDF 1189KB] ( 695 )
专题企划
24 史秋衡,张纯坤
数智时代大学教学范式的革新:虚拟与现实的融合
数字化和智能化浪潮正在加速改造升级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新一轮科技革命驱动大学教学范式的变革。然而现实世界中,大学传统教学范式存在一定的局限:在教学内容设计上,相较于知识生成逻辑,知识传授逻辑仍占据重要地位;在教学模式变革上,规模化教学供给与学生个性化培养需求不匹配;在教学理念创新上,教学实践难以赶上理念创新的步伐,未能实现共同转变。虚拟教学的出现为大学人才培养创新提供了全新的路径选择,虚拟与现实的融合将会使得师生在现实与虚拟双重维度开展教学,这将带来大学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理念的重大变革,从而引发大学教学范式的革新。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大学应当以虚拟教学融入现实教学为突破口,利用虚拟与现实双重优势解决教与学核心问题,立足国家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跨越数字鸿沟,健全虚拟与现实融合的政策与理论支撑体系,对现有大学教学范式进行变革和创新,加速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
 
2022 Vol. 16 (3): 24-31 [摘要] ( 39 ) [HTML 1KB] [PDF 955KB] ( 536 )
32 袁利平,林琳
大数据赋能高等教育治理的逻辑理路、现实境遇及行动选择
大数据已成为推动高等教育治理转型的重要工具。大数据赋能高等教育治理在内在机理上可不断优化高等教育治理结构、丰富高等教育治理主体、拓展高等教育治理边界和更新高等教育治理规则。大数据赋能高等教育治理在价值逻辑上主要体现为塑造数据思维、重构价值认知、超越技术理性和实现特色发展。目前,大数据赋能高等教育治理主要存在数据应用缺乏制度保障、数据技术研究能力薄弱、循数治理存在信息风险和技治主义忽视主体需求等现实困境。未来,大数据赋能高等教育治理需进一步规范数据治理,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挖掘数据价值,激发高等教育治理内在动力;立足整体数据,实现高等教育协同治理;深度解读数据,彰显以人为本价值导向。
 
2022 Vol. 16 (3): 32-45 [摘要] ( 45 ) [HTML 1KB] [PDF 998KB] ( 535 )
民办与职业教育管理
46 潘海生,林旭
遮蔽与澄明: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的关键问题与可为路向
我国职业本科教育仍处于发展初期,办学实践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存在职业本科教育办学定位模糊不清、办学模式矛盾凸显、缺少专门化的制度设计、缺乏类型化的办学范式等关键问题。为此,我国亟须明确职业本科教育是培育专业性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高等教育;“因势利导”与“借台唱戏”双元共进培育职业本科教育的特色办学模式;专业、教学与课程三维统整建构职业本科教育办学制度;标准与评价双向并举形塑职业本科教育办学范式,着力解决“办什么”“谁来办”“如何办”“如何评”等职业本科教育稳步发展中的“卡脖子”问题,全面助力职业本科教育行稳致远。
 
2022 Vol. 16 (3): 46-56 [摘要] ( 42 ) [HTML 1KB] [PDF 939KB] ( 481 )
57 陈越,蒋家琼
高等职业教育多元共治的架构、机制与效能研究
多元共治既为解决日益复杂化和动态化的高等职业教育治理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也为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治理架构优化、治理机制完善与治理效能提升探索了新方向。面向多元共治,江苏省在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形成了由网络型主体、共益型客体、服务型工具三大基本要素构成的政策架构,构建了政府催化领导机制、资源投入共担机制与协同优势共享机制。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政策实践表明,多元共治不仅实现了政策的核心目标,推动了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而且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善治,是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路径。我国其他地区可参考江苏省经验,建立复合型多元共治架构、创新啮合型多元共治机制、追求统合型多元共治效能,深入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多元共治。
2022 Vol. 16 (3): 57-67 [摘要] ( 42 ) [HTML 1KB] [PDF 1004KB] ( 507 )
高等教育国际化
68 孔兰兰,李新朝,李瑾
导师跨文化适应性指导对来华留学研究生学业成就的影响机制
从规模扩张到提质增效是当前我国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命题。本研究聚焦师生互动情境,提出了“导师跨文化适应性指导”概念,并探讨了导师跨文化适应性指导影响留学研究生学业成就的过程机制和边界条件。研究结果显示:导师跨文化适应性指导通过认知情感两条链式中介路径对留学研究生学业成就产生正向影响;深层文化距离弱化导师跨文化适应性指导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关系,深层和浅层文化距离强化导师跨文化适应性指导与互动舒适感的关系。提升导师跨文化适应性指导能力,导师应采取适应留学研究生文化特殊性的指导行为,时刻关注留学研究生的认知和情感状态变化,及时掌握留学研究生的文化距离情况;留学研究生培养单位要提供协助支持,建构全方位的师生互动支持系统,完善过程管理,为导师提供进修培训。
 
2022 Vol. 16 (3): 68-79 [摘要] ( 40 ) [HTML 1KB] [PDF 1021KB] ( 469 )
80 田 琳
中、美、欧一流大学职能履行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世界一流大学并非“千校一面”,不同大学身处不同的社会环境,有着不同的结构特征,因此在履行各项职能上各有所长、有所差异。从职能视角出发,本研究对50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学校领导、学者和专家开展了访谈,探索了中国、美国和欧洲世界一流大学在履行职能上的差异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中国、美国和欧洲一流大学在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职能上存在差异,侧面反映了世界一流大学存在的组织同质异形现象。受历史文化、经济政治、大学管理架构等多重因素影响,世界一流大学面临着竞争性、制度性、强制性、规范性和模仿性压力。世界一流大学并不存在“专门模式”或“西方模式”,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学应该是东西方世界最佳特质的创造性融合。
2022 Vol. 16 (3): 80-90 [摘要] ( 50 ) [HTML 1KB] [PDF 1006KB] ( 459 )
探索争鸣
91 胡德鑫,纪 璇
面向新工科的未来技术学院建设刍议:动因、机理与实践进路
未来技术学院是培养未来关键核心技术领军人才、探索和研发未来关键核心技术的重要新型组织形式。基于首批12所未来技术学院的分析,本研究深度解析面向新工科的未来技术学院建设的价值动因、基本机理以及实践进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培育国际竞争优势、落实高校体制机制改革是未来技术学院建设的价值动因;建设主体、建设客体和行动逻辑三个维度的协同共构是其建设的基本机理;在组织建构上搭建科教融合、多元协同的跨学科平台,在机制创新上打造全员全程、一体化贯通式育人体系,在课程教学上完善项目主导、模块交叉的个性化人才培养体系,在质量保障上推动形成动态反馈、持续改进的全面治理共同体是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未来技术学院建设可遵循的实践进路。
2022 Vol. 16 (3): 91-103 [摘要] ( 59 ) [HTML 1KB] [PDF 1222KB] ( 514 )
104 陈元媛
行动者网络理论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提升其教育质量和教育成效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党和国家教育政策的要求。文章通过引入行动者网络理论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进行研究发现: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构中,人类行动者和非人类行动者具有各自的角色定位和动力机制。为了建构行动者网络,高校作为关键行动者需对不同的行动者进行“转译”,但在“转译”过程中存在网络“接点”支撑力弱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构处于虚置状态;网络行政化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构处于功利状态;非深度合作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构处于离散状态等异质性内容。为了消除上述的网络异质性,文章提出强化网络“接点”,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支撑力;重塑网络功能,改革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机制;注重网络关系,建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多元协同机制等优化路径。
 
2022 Vol. 16 (3): 104-112 [摘要] ( 62 ) [HTML 1KB] [PDF 886KB] ( 481 )
113 汪 辉,黄英杰
大学教育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人文内涵、机理与路径
大学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澄明共通的人性,促使人成长,因而,大学教育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是种人文实践活动。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在诞生时内化了古希腊的自由教育思想,形成提升人精神生命质量的人文追求,并使之成为大学教育的一贯使命。提升人的精神生命质量是大学教育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人文内涵。大学教育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以从自发到自为的精神自觉为必要前提,又以实现人的存在自由为实践目标,前提和目标的良性互动是其走向现实的机理。在大学教育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具体路径上,大学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使其自觉形成共在意识;通过培养学生的理性自由使其实现个人理性与关系理性的统一;通过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劳动素养使其在实践中将文化理解与理性自由转变为现实的存在自由,最终实现精神自觉与存在自由的良性互动。
 
2022 Vol. 16 (3): 113-124 [摘要] ( 608 ) [HTML 1KB] [PDF 925KB] ( 1593 )
高校教育管理
 

微信公众号

 
 

通知公告

 
· 《高校教育管理》编委会换届暨第六届编委会第一次会议胜利召开
· 我刊被评定为“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2023年版)”
· 我刊刊文入选第二届江苏“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推荐名单
· 2024年寒假相关工作安排公告
· 我刊入选为江苏省高校学报研究会2023年度精品期刊
· 我刊继续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
· 校学科建设与规划发展处到编辑部调研
· 《高校教育管理》2022年度高影响力论文
                  更多 
 

下载中心

 
· 《高校教育管理》论文投稿模板
· 版权须知
                  更多 
 

友情链接

 
· 江苏大学杂志社
                  更多 
 

版权所有 © 2012《高校教育管理》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