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管理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期刊订阅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本周话题  |  English
 

2007年创刊
ISSN 1673-8381
CN 32-1774/G4
 

期刊在线阅读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文章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版权信息  
主管单位: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江苏大学
协办单位: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
主  编:袁寿其
编辑出版:《高校教育管理》编辑部
电  话:0511-84446013
地  址:江苏省镇江市学府路
              301号江苏大学杂志社
邮  编:212013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高校教育管理
 
2024年 18卷 3期
刊出日期:2024-05-10

探索争鸣
民办与职业教育管理
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江苏省优秀社科栏目资助)
高等教育国际化
高等教育理论与政策研究
思政教育与管理
   
高等教育国际化
1 林金辉,周洵瑛,甘甜
教育强国背景下中外合作办学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影响力策略研究
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进程中,中外合作办学对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作用,且在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培育力、国际学生吸引力、科研学术引领力、跨境教育“中国方案”影响力等方面具备了一定基础。然而,目前我国中外合作办学尚存在结构布局不够均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高、服务国家和地方发展能力亟须提升、高效能治理体制机制尚需完善等问题。为此,中外合作办学应加大改革创新力度,补齐短板,在适度统筹规模和效益、调整优化结构布局,加大支撑保障力度、多渠道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聚焦科技前沿和国家关切、把好引进和审批准入关,完善合作办学治理体系、探索中国特色的合作办学模式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提高中外合作办学水平,切实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影响力。
2024 Vol. 18 (3): 1-11 [摘要] ( 11 ) [HTML 1KB] [PDF 1083KB] ( 257 )
12 郭强,赵灵翡
“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高校国际化办学水平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基于政策导向性、系统性、质性与量化结合、针对性、中外融合等构建原则,本研究构建了包括3个维度、8个一级指标和22个二级指标的“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PLS模型对指标体系进行验证分析。该指标体系的创建有利于进一步引导“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外合作办学聚焦人才培养,将中外合作办学打造成国际化人才输出的主阵地;瞄准科技前沿,将中外合作办学作为国际协同创新的高地;推进海外引才,将中外合作办学作为优化国际化师资队伍的新渠道;强化贡献导向,将中外合作办学打造成支撑一流学科体系的新平台。
2024 Vol. 18 (3): 12-23 [摘要] ( 9 ) [HTML 1KB] [PDF 1123KB] ( 215 )
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江苏省优秀社科栏目资助)
24 黄炳超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有组织科研的跨境协作机制研究
作为“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和“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支点,粤港澳大湾区肩负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历史重任。有组织科研是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科研合作的新形式,“四个面向”为高校科研合作的组织形式创新指明了方向,为高校有组织科研提供了根本遵循。当前粤港澳大湾区高校有组织科研面临跨境协作组织不够健全、科技人才自由流动受限、科研经费跨境流动不畅、技术合作及设备共享受阻、高校科研合作制度尚未健全等问题,跨境有组织科研的实质性进展比较缓慢。为此,粤港澳大湾区应加强央地协作的顶层设计,健全高校有组织科研的跨境协作机制;加强府际协作的中层链接,促进三类高校各司其职实现有组织科研;加强内外协作的基础保障,优化高校有组织科研的治理环境。
2024 Vol. 18 (3): 24-33 [摘要] ( 6 ) [HTML 1KB] [PDF 1142KB] ( 319 )
34 王彦雷
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高校有组织科研范式革命
在知识社会时代的国家创新体系中,科研能力成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而高校的科研及其服务功能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着基础性和关键性作用。高校科研功能是由有组织科研和无组织科研两种科研范式承担的,在外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和内部知识生产模式转型同频共振下,有组织科研的优越性彰显,成为高校科研范式的主流。高校有组织科研形成过程中要构建政校企合作利益共同体、开放式学术共同体以及互惠互利的知识网络。
2024 Vol. 18 (3): 34-43 [摘要] ( 9 ) [HTML 1KB] [PDF 947KB] ( 226 )
民办与职业教育管理
44 张培,南旭光
伴生与耦合:新质生产力视域下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以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为主要内涵的新质生产力代表了生产力的跃迁,同时也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如何与新质生产力共生长成为职业教育在新时代需要面对的重大课题。高质量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具有伴生与耦合的现实逻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应具有系统性提质、数智化驱动、嵌入式培养、跨场域协同四个方面的典型特征。为推动我国职业教育面向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我们应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协同创新为关键路径、以共建共治为主要抓手、以数字化转型为核心动力、以价值创造为基本导向,高要求打造职业教育新形态、高品质提升人才培养新效能、高水平构建产教融合新格局、高标准激活数智赋能新变量、高站位形成服务发展新优势等行动策略。
2024 Vol. 18 (3): 44-52 [摘要] ( 12 ) [HTML 1KB] [PDF 1028KB] ( 318 )
53 沈思,柯佑祥
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公益性实现的影响因素——扎根理论分析
民办教育分类管理背景下,提升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公益性迫在眉睫。本研究运用扎根理论探析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公益性实现的影响因素,发现公共价值目标是公益性实现的规范导向;公共价值感知是社会公众对公益性实现的主观评价;公共部门通过公共资源配置增强学校公共性,与市场力量共同影响学校公共管理制度,促使学校放弃部分办学自主权以获取实际影响力,更好实现公共利益。政府和非营利性民办高校要通过确立公共价值目标、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完善公共管理制度、注重公共价值感知等,共同促进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公益性的实现。
2024 Vol. 18 (3): 53-61 [摘要] ( 9 ) [HTML 1KB] [PDF 998KB] ( 166 )
高等教育理论与政策研究
62 戴妍,杨雨薇
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政策的变迁逻辑与未来展望——历史制度主义分析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政策是党和国家为发掘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所制定的一系列措施和方案的总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政策经历了试点探索、理性反思、巩固发展三个阶段。经济发展需求、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社会价值观演变等构成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政策变迁的深层结构,政策变迁在核心理念和学科范围上呈现路径依赖特性,政府、高校、社会三者的互动构成政策变迁的动力机制。展望未来,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政策需通过观照宏观制度情境、明晰路径依赖规律、加强关涉主体协同以及完善人才成长机制等来增强政策适应能力、激发政策优势潜能、促进政策系统整合、确保政策效能提升,以此全面提升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2024 Vol. 18 (3): 62-72 [摘要] ( 10 ) [HTML 1KB] [PDF 1051KB] ( 220 )
思政教育与管理
73 宋丽娜,金丽馥
认知评价理论视阈下高校课程思政有效教学的现实意义与实施路径
文章基于认知评价理论,通过分析大学生课堂体验的课程思政“关键育人事件”发现,课程思政有效教学能够满足大学生对自主学习、教学能力和师生关联的心理需求,具有促进育人本质“回归”、教师素养“守正”和师生关系“重塑”的现实意义。高校课程思政课堂是一个多种微观权力、多方行为主体和利益关系相互作用的教学场域,高校可通过优秀文化融入、权力协同共治和师生互动共进构建课程思政教学场域,助推课程思政有效教学的实施。
2024 Vol. 18 (3): 73-81 [摘要] ( 10 ) [HTML 1KB] [PDF 1028KB] ( 258 )
探索争鸣
82 马银琦,毋磊,姚昊
谁更愿意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科研自我效能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的实证分析
以科研自我效能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为视角,本研究对479位博士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超三成博士生有意愿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从事短期师资博士后项目是其主要的工作方向及类型;影响博士生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因素有科研自我效能、学术需求感知、现实利益感知、成本风险感知和主观规范,其中主观规范是最有影响力的解释要素;从事意愿的影响因素在性别、学科类型和学业阶段层面存在异质性;科研自我效能通过学术需求、现实利益和成本风险感知来影响博士生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意愿。我国应合理扩大各学科博士后规模,优化和完善人才激励与支持机制;重视博士生学业生涯指导和职业规划,引导博士生充分发挥科研自我效能,理性审视自身学术志趣;发挥政策引导的主观规范效应,建立健全分类制度,匹配不同类型的博士后需求。
2024 Vol. 18 (3): 82-94 [摘要] ( 15 ) [HTML 1KB] [PDF 1179KB] ( 239 )
95 李滋阳
人工智能领域高校创新策源潜力评价研究——我国31个省份截面数据的实证分析
本研究从高校创新策源潜力概念出发,探明其维度划分与要素组成,构建人工智能领域高校创新策源潜力评价体系。选用我国31个省份截面数据,运用熵权TOPSIS法进行实证分析发现,高校创新策源潜力可划分为高校创新策源供给侧资源潜力、高校创新策源贯通侧生产潜力和高校创新策源需求侧支撑潜力3个子系统;人工智能领域高校创新策源潜力评价体系由3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12个三级指标构成;高、中、低潜力省份的地理空间分布特征为“东强西弱、南北均衡、三核蔓延”,该分布特征与省域经济产业发展水平基本一致。我国要政产学研用协同发力,推动新学科、新知识、新人才、新技术、新岗位、新业态、新市场持续涌现,助力高潜力省份持续进阶、中潜力省份寻求特色、低潜力省份结构性调整和高质量发展。
2024 Vol. 18 (3): 95-109 [摘要] ( 8 ) [HTML 1KB] [PDF 1175KB] ( 199 )
110 赵志强,李·安德鲁
我国研究生人力资本集聚能否影响非正规就业?——空间溢出效应和门槛特征分析
非正规就业在扩大就业容量、缓解就业矛盾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本研究基于2008—2021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集,构建空间杜宾模型、空间衰减模型和门槛回归模型,分析了研究生人力资本集聚对非正规就业的空间溢出效应和门槛特征。空间溢出效应上,研究生人力资本集聚通过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对非正规就业存在正向影响;空间衰减特征上,研究生人力资本集聚对非正规就业的溢出效应存在空间衰减趋势,500 km是辐射范围突变点,1 000 km是最大衰减边界。门槛特征上,研究生人力资本集聚对非正规就业的影响受研究生人力资本集聚和技术创新的干预,前者提升使研究生人力资本集聚对非正规就业的影响由负转正,后者提升使研究生人力资本集聚对非正规就业的正向作用加强。据此,我国要优化研究生人才培养结构,健全非正规就业的制度保障,破除研究生流动壁垒,完善全国统一大市场。
2024 Vol. 18 (3): 110-124 [摘要] ( 9 ) [HTML 1KB] [PDF 1085KB] ( 262 )
高校教育管理
 

微信公众号

 
 

通知公告

 
· 《高校教育管理》编委会换届暨第六届编委会第一次会议胜利召开
· 我刊被评定为“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2023年版)”
· 我刊刊文入选第二届江苏“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推荐名单
· 2024年寒假相关工作安排公告
· 我刊入选为江苏省高校学报研究会2023年度精品期刊
· 我刊继续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
· 校学科建设与规划发展处到编辑部调研
· 《高校教育管理》2022年度高影响力论文
                  更多 
 

下载中心

 
· 《高校教育管理》论文投稿模板
· 版权须知
                  更多 
 

友情链接

 
· 江苏大学杂志社
                  更多 
 

版权所有 © 2012《高校教育管理》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