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373 |
王忠, 杨家翚, 刘帅, 李瑞娜 |
|
|
王忠, 杨家翚, 刘帅, 李瑞娜 |
|
|
针对煤制高十六烷值FT柴油,在非道路柴油机上加装EGR,探究了不同EGR率下燃用FT柴油的燃烧特性及排放特性.结果表明:引入EGR使滞燃期延长,燃烧重心后移,最高爆发压力、瞬时放热率峰值和缸内平均燃烧温度降低;与不引入EGR相比,EGR率为15%时,NOx显著下降,燃烧参数变动小,HC和CO略有增加;EGR率为30%时,燃烧重心明显后移,NOx的比排放最大降幅为61.6%,HC和CO的比排放增幅分别为13.2%和13.3%;FT柴油在单缸机的颗粒粒径分布呈对数正态分布,随着EGR率的增加,低负荷时,峰值粒径减小,颗粒向小粒径颗粒转化;中、高负荷时,峰值粒径增加,颗粒向大粒径颗粒转化.
|
|
|
2019 Vol. 40 (4): 373-379
[摘要]
(
504
)
[HTML 1KB]
[PDF 2837KB]
(
796
) |
|
|
380 |
刘延旭, 路玉峰, 姚念猛 |
|
|
基于AMESimSimulink的半挂汽车列车辅助驱动方法 |
|
|
以某重型半挂汽车列车为研究对象,将液压再生制动系统安装于半挂车车轴以输出动力.为防止因蓄能器能量突然释放完毕后对车辆造成冲击,提出了一种液驱控制策略.对牵引座纵向力与液压系统能量释放进行理论分析,根据蓄能器储能状态值SOC,并结合车辆挡位,采用分段恒转矩的能量释放方法,并在适当时机逐步退出液压辅助驱动模式,以降低牵引座纵向冲击.另外,采用旁路节流阀式调速回路对马达转速进行调节.基于AMESim和MATLAB/Simulink平台的联合仿真结果表明:液压马达输出转矩较为平顺,牵引座纵向力无明显突变;与无液驱退出控制的车辆相比,提出的控制算法最高可降低牵引座纵向力11.40%,同时提高整车加速度18.37%.
|
|
|
2019 Vol. 40 (4): 380-385
[摘要]
(
504
)
[HTML 1KB]
[PDF 3218KB]
(
1175
) |
|
|
386 |
马玉喆, 张顺舟, 丁能根 |
|
|
弯道下商用车AEB的系统算法 |
|
|
仅以毫米波雷达获取前方环境信息的商用车AEB系统在弯道下易存在误动作,为解决此问题,对目标车辆进行位置补偿,判断其是否与自车在同一车道,从而完成对旁车道干扰车辆信息的滤除.基于制动过程与危险系数wf设计多级预警与自主制动控制策略,以AEB各阶段介入时的碰撞时距值作为评价指标,验证能否实现危险情况下的有效避撞.仿真结果表明:弯道补偿算法能够区分旁车道与自车道目标车辆,有效避免对旁车道车辆的误制动,多级预警与自主制动控制策略符合期望指标,能对本车道危险车辆有效预警与制动,提高了弯道下汽车的主动安全性.
|
|
|
2019 Vol. 40 (4): 386-390
[摘要]
(
766
)
[HTML 1KB]
[PDF 1905KB]
(
1203
) |
|
|
391 |
赵旭, 胡兴军, 辛俐, 沈远航 |
|
|
自适应流入控制装置的稳油控水性能 |
|
|
为了解决长水平井常见的底水脊进问题,延长开采寿命,提高经济效益,采用自适应流入控制装置(AICD)来进行研究.基于流体仿真软件STARCCM+对AICD的稳油控水性能进行了仿真分析,采用水油压降比作为衡量AICD稳油控水能力的指标.仿真结果表明:当AICD的入口流量保持恒定时,其水油压降比随着入口数目的增多而增大;当AICD的入口数目一定时,其水油压降比随着流槽宽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最佳的AICD结构是进口数目为2个,流槽宽度为0.75 mm,该结构的水油压降比可超过5,且对流量、黏度、密度敏感性弱,对环境的适应性强.
|
|
|
2019 Vol. 40 (4): 391-396
[摘要]
(
466
)
[HTML 1KB]
[PDF 2498KB]
(
812
) |
|
|
397 |
王迎慧, 皇甫启捷 |
|
|
波形微通道流动沸腾换热特性的数值模拟 |
|
|
提出一种壁面为正弦波形结构的微通道,应用VOF模型和用户自定义函数,着重对波形微通道内的流动沸腾换热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对比波形微通道和平直微通道内的汽泡变化、流动沸腾换热效果和可靠性的差异,分析波形结构对微通道流动沸腾换热的影响.对比发现:波形结构可以促进汽泡脱离受热壁面,维持核态沸腾,避免局部干涸,保证汽液两相流动的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增大波幅和减小波距均可强化波形微通道的沸腾换热;波幅扩大到4倍(从20 μm增加到80 μm),沸腾换热系数提高26.5%,流动阻力升高24.0%;波距缩小到1/4(由2.0 mm减少到0.5 mm),沸腾换热系数提高16.0%,流动阻力升高40.0%;波幅对沸腾换热系数的影响较大,而波距对流动阻力的影响较大,但过大的波幅和过小的波距会引起局部干涸,造成传热恶化,不利于可靠传热.
|
|
|
2019 Vol. 40 (4): 397-403
[摘要]
(
470
)
[HTML 1KB]
[PDF 3155KB]
(
747
) |
|
|
404 |
纪燕男, 徐谦, 秦立宇, 苏华能, 王贞涛 |
|
|
液流电池技术评价指标的发展及其应用 |
|
|
因不同种类的液流电池各有特点,其技术评价指标也各不相同甚至相互对立.迄今为止,对液流电池技术评价指标的有效选取还不清晰、不统一,尚无专门的论述.研究了液流电池技术评价指标的发展过程,阐明了评价指标的选择方法,即系统能量效率是首要的评价指标.在保持高能量效率的前提下,针对不同液流电池的种类和特点,分别将功率密度或能量密度作为重要的指标,并分别对这些指标在液流电池中的应用和对液流电池技术的促进作了介绍.最后,讨论了不适合以系统能量效率作为评价指标的几种情况.
|
|
|
2019 Vol. 40 (4): 404-410
[摘要]
(
467
)
[HTML 1KB]
[PDF 1659KB]
(
1448
) |
|
|
411 |
马朋勃, 李景彬, 薛雲恒, 温宝琴, 坎杂 |
|
|
螺旋式全混合日粮搅拌机揉切过程分析 |
|
|
为探究全混合日粮搅拌机揉切机理,以麦秸秆为研究对象,对秸秆的揉切过程进行周向和轴向两个方向研究分析,将秸秆的揉切过程在空间上按顺时针依次均匀的分为4个区域,采用理论分析和高速摄像试验验证的方式进行分析,明确秸秆在箱体中剪切、揉搓、混合分布的主要区域,确定各区域物料具体的运动形式.试验结果表明:秸秆在Ⅰ区内存在离心现象,Ⅱ区是切割的主要区域,Ⅲ区是揉搓的主要区域,且在底壳最低点处揉搓作用最强,在Ⅳ区秸秆存在对流混合作用,理论分析与试验结果相吻合.
|
|
|
2019 Vol. 40 (4): 411-417
[摘要]
(
480
)
[HTML 1KB]
[PDF 2449KB]
(
782
) |
|
|
418 |
王晓东, 徐琳 |
|
|
环境湿度对球/面微观接触的影响 |
|
|
为得到不同湿度环境下球/面接触副的黏着力Fa和接触压力Pc,研究了范德华力FvdW和拉普拉斯力FLap对Fa和Pc的理论贡献.在此基础上,借助SiO2/Si(100)这一球/面微观接触副,验证了不同湿度环境下Fa理论计算方法的正确性.结果表明:在低湿度环境下(样品表面未形成一层水膜),球/面微观接触的黏着力主要由范德华力构成;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加(水膜增厚至满足连续性介质条件前),拉普拉斯力逐渐形成并使黏着力逐渐增加;当相对湿度进一步增加时,拉普拉斯力和黏着力逐渐下降;基于Hertz,DMT,JKR等接触理论,不同湿度环境下球/面微观接触副的最大接触压力变化趋势与黏着力的变化趋势一致.
|
|
|
2019 Vol. 40 (4): 418-422
[摘要]
(
288
)
[HTML 1KB]
[PDF 2101KB]
(
1016
) |
|
|
423 |
付晶晶, 金杰, 吉华顺, 刘洋洋, 付晓茹 |
|
|
磁性水热炭对水体中砷、氟的吸附特性 |
|
|
利用水热法合成磁性水热炭(mHTC)吸附剂,经X射线衍射仪(XRD)、Zeta电位分析仪对吸附剂进行表征,通过试验探究吸附剂对水体中砷、氟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投加量为2 g·L-1时,对砷、氟去除率达85%左右;去除率随pH变化而变化,随离子强度Is,吸附质初始质量浓度C0的增加而下降;不同温度下的等温线数据更符合Langmuir模型,温度升高有利于吸附,单独体系下砷、氟的最大吸附量qm分别为26.06 和15.64 mg·g-1,共存体系下对砷、氟的qm分别为20.42 和13.62 mg·g-1,砷、氟存在相互抑制的作用;动力学试验数据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经5次循环,去除率下降,但从实际角度,具有可取性.
|
|
|
2019 Vol. 40 (4): 423-430
[摘要]
(
527
)
[HTML 1KB]
[PDF 2958KB]
(
788
) |
|
|
431 |
王进, 黄超, 王科, 范磊, 陈乔松 |
|
|
基于属性敏感卷积神经网络的行人属性分类 |
|
|
针对行人属性分类受行人属性不均衡影响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属性敏感卷积神经网络的行人属性分类方法.首先调整现有的卷积神经网络结构,通过融合正反通道激活模块的使用,使模型能够感知更加详细的行人属性;其次引入属性不均衡损失函数,根据属性的不均衡比例自适应更新网络权重,利用误差的反向传播对少类属性增加其权值,提升模型对少类属性的敏感;最后在PETA数据集上,对54个属性进行了分类试验.结果表明:相比MLCNN等方法,新方法在36分类任务上取得了提升;在平均准确度、平均召回率和平均AUC上,分别提升2.13%,2.38%和1.19%.
|
|
|
2019 Vol. 40 (4): 431-438
[摘要]
(
234
)
[HTML 1KB]
[PDF 1672KB]
(
729
) |
|
|
446 |
李永梅, 包达飞, 汤文成 |
|
|
带广义扩张状态观测器的柔性滚珠丝杠进给系统LQR控制 |
|
|
为了改善滚珠丝杠进给系统的跟踪性能,采用了带广义扩张状态观测器(GESO)的线性二次型调节器(LQR)进行控制.首先,针对具有轴向振动特性的滚珠丝杠进给系统建立了二自由度质量模型状态方程及传递函数;其次,根据模型的状态方程设计了系统的LQR控制器,为了消除系统受到的外部干扰和反馈中存在噪声影响设计了广义状态观测器;最后,通过仿真和对比试验对设计的控制器性能进行验证.仿真及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带GESO的LQR控制器具有较高的跟踪精度,对于外部干扰和反馈噪声具有抑制作用,能够保证进给系统的鲁棒性.
|
|
|
2019 Vol. 40 (4): 446-450
[摘要]
(
496
)
[HTML 1KB]
[PDF 2079KB]
(
881
) |
|
|
451 |
方阳, 刘英杰, 孙立博, 秦文虎 |
|
|
基于SSD模型的人脸检测与头部姿态估计融合算法 |
|
|
针对头部姿态估计常用的人脸检测、姿态估计两步串联框架中流程复杂、耦合性高、整体鲁棒性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SSD模型的人脸检测与头部姿态估计融合算法.通过拓展SSD模型,设计了人脸检测与姿态估计融合网络模型,在多层次卷积特征图上检测人脸,并估计头部姿态;采用端到端训练模式进行模型训练,简化了头部姿态估计任务的处理流程.在Pointing′04和300WLP数据集上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本模型能够在满足实时性要求的前提下有效地完成检测任务与估计任务,在两个数据集中的pitch预测平均绝对误差分别达到了4.80°和6.48°,这充分证明了所提出算法的实用性和鲁棒性.
|
|
|
2019 Vol. 40 (4): 451-457
[摘要]
(
484
)
[HTML 1KB]
[PDF 3402KB]
(
1137
) |
|
|
458 |
周建庭, 苏欣, 辛景舟, 陈子阳 |
|
|
锈蚀钢筋混凝土结构抗力衰变综述(I):材料层次 |
|
|
针对锈蚀钢筋混凝土结构抗力衰变的影响因素复杂多样,从锈蚀钢筋力学性能、基于锈胀开裂的混凝土截面损伤、锈蚀钢筋与混凝土粘结性能等3个方面,回顾评述了相关研究成果,比较分析了既有锈蚀钢筋力学性能退化模型和粘结性能退化模型的异同,进而指出了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以及有待深入研究的方向.结果表明:既有材料层次的衰变模型多依赖于有限试验的经验回归,模型的普适性仍有待提升;从细观甚至微观的角度,探索钢筋的锈蚀形成与损伤演化,以形成统一的锈蚀后材料性能劣化模型,仍是有待进一步探索的研究方向;既有研究对混凝土自身性能的劣化关注不足,老化混凝土自身性能与时间关联模型的建立,有助于提高结构剩余寿命的预测精度.
|
|
|
2019 Vol. 40 (4): 458-464
[摘要]
(
474
)
[HTML 1KB]
[PDF 1675KB]
(
915
) |
|
|
465 |
张源, 吴志伟, 葛凤华, 李维孝 |
|
|
夏热冬冷地区双层相变材料墙体热工性能分析 |
|
|
针对在建筑围护结构中使用单一相变材料(phase change material, PCM)不能满足全年节能和舒适度要求的问题,提出将两种不同相变温度的PCM同时填入到多层平壁墙体中,构成双层PCM墙体.采用显热容法对PCM的传热过程进行分析,对数学模型采用有限差分法离散,利用MATLAB软件编程对多种不同结构的双层PCM墙体在典型夏热冬冷地区气候条件下热工性能进行了计算分析.通过衰减倍数,先探索理论上的PCM最佳相变温区,再从实际建筑围护结构使用的PCM中选取热物性参数与理论上最佳值最接近的PCM,将该PCM墙体热工性能与理想的PCM墙体热工性能相比较,结果相差不大.研究表明:两种PCM层位于墙体中间位置时,衰减倍数最大,建筑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最稳定,低相变温度PCM在冬季的利用率和高相变温度PCM在夏季的利用率均为0~100%,能够使墙体保持较高的热工性能.
|
|
|
2019 Vol. 40 (4): 465-471
[摘要]
(
554
)
[HTML 1KB]
[PDF 1867KB]
(
844
) |
|
|
479 |
商怀帅, 任国盛, 侯东帅, 宋华 |
|
|
持续荷载和氯离子侵蚀耦合作用后
钢筋混凝土的粘结性能试验 |
|
|
针对沿海地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在服役过程中所承受的持续荷载与氯离子侵蚀的耦合作用引起钢筋混凝土性能的劣化,会对钢筋混凝土间的粘结性能产生影响,设计制作了24根粘结区带裂缝的钢筋混凝土梁式试件,通过粘结性能试验,研究在持续荷载单独作用、氯离子侵蚀单独作用以及持续荷载与氯离子侵蚀耦合作用等3种工况下,持续120 d的钢筋混凝土粘结强度变化情况.试验结果表明:持续荷载和氯离子侵蚀的耦合作用显著降低了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强度,且持续荷载越大,粘结强度越低;在持续荷载和氯离子侵蚀的耦合作用下,试件粘结强度的损失要大于仅在单因素单独作用下粘结强度的损失.
|
|
|
2019 Vol. 40 (4): 479-483
[摘要]
(
439
)
[HTML 1KB]
[PDF 1689KB]
(
722
) |
|
|
484 |
许新权, 杨军, 吴传海, 刘嵩 |
|
|
FWD荷载作用下碾压混凝土基层
沥青路面的动态响应试验 |
|
|
为研究碾压混凝土基层沥青路面在落锤式弯沉仪(falling weight deflectometer,FWD)荷载作用下的动态响应,铺筑了试验路,通过在试验路内部布设应变传感器,获取了不同工况条件下试验路路面结构层内的应变响应,分析了碾压混凝土基层沥青路面的动态特性及荷载、温度等因素对路面动态响应的影响,构建了碾压混凝土基层沥青路面结构沥青面层底最大水平拉应变预估模型.结果表明:FWD荷载作用下,在距离荷载板中心30 cm 范围内路表弯沉变化较大,距离荷载板中心30 cm范围以外,路表弯沉随位置变化的幅度较小,且温度越高,这种趋势越明显;在加载中心点的正下方,路面结构层内部表现为拉应变,且荷载越大,应变越大;相同荷载作用下,碾压混凝土基层沥青路面的底基层、基层与面层底的应变均小于传统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随着荷载水平增加及温度升高,路面结构层内部的应变逐渐增大;路面结构层底的应变随荷载增加呈线性增加,随温度升高呈指数增加,路面温度升高50%,50 kN荷载作用下沥青面层底的应变水平与100 kN荷载相当.
|
|
|
2019 Vol. 40 (4): 484-491
[摘要]
(
479
)
[HTML 1KB]
[PDF 3984KB]
(
838
) |
|
|
492 |
李宁, 申爱琴, 周彬, 潘兴东 |
|
|
回收橡胶树脂复合改性剂的研发及其适应性验证 |
|
|
研究了回收橡胶树脂和丁苯橡胶种类对沥青三大指标的影响,以及回收橡胶树脂对沥青离析程度、高温稳定性能的影响,研发了一种新型回收橡胶树脂复合改性剂,并采用3种典型沥青对回收橡胶树脂复合改性剂的适应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随着回收橡胶树脂掺量的增加,沥青针入度逐渐减小,延度和软化点逐渐增大;随着回收橡胶粉掺量的增加,沥青针入度、延度和软化点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回收橡胶树脂与沥青的离析程度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沥青混合料动稳定度逐渐增大;2#丁苯橡胶对沥青延度提升非常明显;新研究的回收橡胶树脂复合改性剂对于基质沥青具有很好的适应性.
|
|
|
2019 Vol. 40 (4): 492-496
[摘要]
(
541
)
[HTML 1KB]
[PDF 1478KB]
(
830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