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夏时节,惠风和畅,万物并秀。第十八届江苏省高校理科学报主编论坛暨青年编辑成长与职业规划研讨会于2024年5月22—24日在美丽的“山水文化名城”镇江召开。本次会议以“新起点、新征程、新跨越”为主题,由江苏省高等学校学报研究会(以下简称学报研究会)主办,江苏大学杂志社、学报研究会理科学报分会青年和培训工作委员会承办;南京百花彩色印刷广告制作有限责任公司、湖北报刊编辑经营服务有限公司为论坛提供支持。来自省内外的130余位期刊主编、编辑参加了本次会议。
23日上午,江苏大学会议中心第一报告厅济济一堂。江苏大学党委书记李洪波、江苏省委宣传部出版处一级调研员马万佐、江苏省教育厅社政处陈靖远分别代表江苏大学、省期刊出版管理部门、省高校学报研究会业务主管单位致辞。江苏大学副校长陈红主持论坛开幕式并全程参加会议。
李洪波向参会嘉宾表示欢迎,并简要介绍了江苏大学基本情况。他指出,学报是高校对外展示科研成果的名片,也是促进学术交流的重要窗口。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高品质学术期刊和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迫切需要高校科技期刊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实现更大作为。
马万佐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他指出,目前在江苏注册登记并公开出版发行的科技期刊有256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位居全国前列,江苏高校理科学报如何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协同融合发展,赋能新质生产力,为加快打造江苏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有力支撑,需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出版导向,坚持内容为王,加强编辑队伍建设,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
陈靖远对本次论坛的召开表示祝贺,肯定了江苏省高校学报研究会近年来的工作,并表示将继续竭诚为大家做好各项服务。他希望江苏高校科技期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履职尽责、担当作为,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在江苏期刊这片“高原”上打造更多的“高峰”,更好地支撑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3日上午的专家报告由学报研究会理事长、《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主编、国家级高层次人才王浩教授,学报研究会副理事长、《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执行主编杨贞教授主持。论坛报告精彩纷呈。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理事长张铁明编审作题为“卓越计划推动下的高校科技期刊影响力提升策略”的报告。他首先介绍了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一期的高校科技期刊的情况和即将启动的卓越计划二期的新动向,从评价政策、办刊机制等角度梳理了高校科技期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他还详细总结了一流科技期刊影响力的体现与提升策略:一是秉持学术初心,不为“指标”办刊,坚持自己的学术风格和品牌;二是吸引和汇聚一流学术资源,对学术或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三是坚守科研诚信与出版伦理,对科学研究和学术共同体负责;四是以期刊数字化建设提升出版传播的时效性,扩大成果影响力;五是进入重要期刊平台和数据库,提升被自然检索和引用的概率;六是高校科技期刊要争取获得学校的重视和支持。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副理事长、上海大学期刊社(以下简称上大期刊社)副社长刘志强编审结合上大期刊社的办刊实践,作题为“高校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及实践”的报告。近年来,上大期刊社通过做好顶层设计,制定“集约化、信息化、专业化、数字化、国际化”的“五化”发展路线图,以提升质量为抓手,对近20种学术期刊进行集约化科学管理,实现了社科期刊与科技期刊比翼齐飞,中英文期刊携手走出去。他还以上大期刊社2018年创刊的Electrochemical Energy Review(《电化学能源评论》)为例,介绍了该刊作为全球首本电化学能源领域英文综述期刊创刊背后的故事。
上海交通大学(以下简称交大)期刊中心主任助理、综合办兼高水平期刊办公室主任潘飞作题为“上海交通大学刊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的报告。他简要分享了依托学科、依托新刊、依托平台、依托管理,建设期刊集群的“交大经验”。潘飞认为,建构专业化、规模化、体系化和国际化的学术期刊集群,对高校“双一流”建设十分必要和紧迫。交大立足于一流学科建设与校专项行动计划,理工文医并重探索交叉前沿,布局高水平新刊刊群,形成了完整的学科支撑体系。目前交大已主办近百种高水平学术期刊,成为我国高校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的优秀范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作为科技期刊,我们应当承担起科普宣传大任。为此,本次论坛增设了科普报告,这是学报研究会工作的创新之举。学报研究会理事长、《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主编王浩教授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学院康国华教授从自身研究领域出发,分别作“大跨度桥梁及其抗风实践”“微小卫星视角下的商业航天发展”的报告。丰富详实的案例、深入浅出的讲解,为期刊编辑们带来了一场精彩非凡的科普盛宴。编辑纷纷表示收获颇丰、意犹未尽,不仅欣赏了解了最新的学术工程进展,而且感受到了国家科技发展带来的震撼与自豪。2024年5月25日—6月1日是科技部、中宣部、中国科协等同期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实施的科技活动周,在此时间节点我们论坛举办科普讲座意义重大。
23日下午的专家报告由学报研究会的三位副理事长共同主持。主持人分别是中国药科大学期刊编辑部主任张静编审、《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执行主编莫祥银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张黄群副编审。
青年编辑是科技期刊事业的未来,是推动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针对青年编辑在编辑学论文写作、课题申报、新兴技术与出版融合、编校质量规范等方面遇到的问题,论坛专门邀请了相关专家为他们答疑解惑。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彭京亚副编审带来了精彩的报告“以赛促学,以赛突围——青编赛视角下的青年编辑成长”。作为首届中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大赛的一等奖获得者,她分享了青编赛赛制、参赛经历、个人感悟及青编赛后的职业成长。她认为,青编赛举办的目的是希望看到青年编辑对期刊行业的思考,而这些思想灵光就落地在青年编辑和自己期刊的交互之中。彭老师勉励与会青年编辑:勿以刊小而不为,“认真努力的编辑运气都不会太差”!
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教育》编辑部主任李二斌副编审为与会者揭秘了“期刊编辑类课题申报的‘痛点’与突破路径”。作为课题立项的“大户”,他对于课题申报颇有心得。他简要梳理了期刊编辑类课题申报的几大“痛点”,包括跨学科申报,学术性弱、积累不够,支撑和保障不足,缺乏团队合作等,同时,更是毫无保留地分享了自己中标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的成功经验。他建议期刊青年编辑要以“经验质感”推进课题研究,强调了结群建群、自我赋能的重要性。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原常务副主编刘明寿编审,激情满怀地回顾了自己40余载的期刊编辑生涯。他以“科技期刊编辑实践与编辑学研究”为报告题目,巧借四句古语,饱含了他对青年编辑的殷切期望。一是梅花香自苦寒来:科技期刊工作中能“吃苦”;二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多角度研究编辑学;三是等闲识得东风面:办刊中善于策划;四是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学习、学习、再学习。他以亲身经历,生动诠释了因为热爱所以专注,因为专注所以耕耘,在“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坚持中,感受到莫大的人生乐趣。
学报研究会副理事长、扬州大学《实用临床医药杂志》编辑部主任钱锋副编审的报告“基于增强现实(AR)的学术期刊创新融合发展”令人耳目一新,扑面而来的科技感让人眼前一亮。他首先汇报了当前科学共同体的发展趋势及相关技术,随后详细介绍了《实用临床医药杂志》的数字化转型路径。该杂志通过数智技术驱动的多维展示与交互体验、核心技术构筑智能化出版生态、多模态内容与数实融合推动沉浸式阅读,实现了“刊–网–物”三体互联互通,极大地拓展了学术期刊知识服务的边界。
学报研究会副理事长、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报》副主编倪东鸿编审,以“对撰写和发表编辑学论文的一点浅见”为题,将多年经验倾囊相授。他巧妙串联,以四字箴言与青年编辑共勉:一是立足本职;二是勤记善思;三是多读多想;四是两个结合(与专业结合、与期刊结合);五是申请课题;六是积累交流;七是勤写勤投;八是凝练方向;九是初心不改,参会青年编辑表示深受启发。
学报研究会副理事长、《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梁赛平编审,结合多年从事江苏省期刊审读工作的经验,作了题为“科技期刊编校质量检查及典型差错”的报告。她首先强调了编校质量检查的目的及重要性,接着概述了审读中采用的标准与规范,总结了差错的类别及其扣分标准,最后辨析了编校中易出现的典型差错。
23日晚,论坛举办了“文体交流促情谊 主编风采展智慧”掼蛋比赛,共有16支队伍参与角逐,比赛采用积分制进行。比赛过程精彩纷呈、跌宕起伏,体现出智慧、拼搏、风度与协作精神,达到了增进了解、加深友谊的目的。经过3轮的精彩对决,王子斌/李长华组合获得一等奖;孔凡新/李艳、陆音/夏道家组合获得二等奖;沈长圣/李华云、张福颖/袁东敏、徐佳/王爽组合获得三等奖。学报研究会副理事长沈波编审、徐云峰副编审和江苏大学杂志社副社长马双双副编审分别为获奖选手颁奖。
会议间歇,与会代表参观江苏大学校史馆和农机文化展示馆,感受了百年江大的历史与辉煌以及中国波澜壮阔的农机文化发展历程。
24日上午,在学报研究会副理事长、江苏大学杂志社社长徐云峰副编审的带领下,与会代表来到句容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
“一个人走路,你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走路,你可以走得很远。”江苏省高校理科学报主编论坛为江苏高校科技期刊人搭建了一个共谋科技期刊发展、共探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共襄科技期刊编辑人才队伍建设的交流平台,其每年一次的顺利召开必将推动我省高校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为推动我省学术期刊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